1707193564
1707193565
窦氏被铲除的过程,史书中所载亦颇可玩味。窦氏家族的权势和地位当时已如日中天,由之所带来的专权跋扈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一种必然,本传中也详写了窦氏逼凌大臣、鱼肉百姓的客观事实,然而贸然声称窦氏一党有勾结太后且欲图杀害和帝,则更像是史官们为了给皇帝掀翻窦氏势力而努力寻找的一个貌似合理的缘由。首先,当时朝廷上下被窦氏家族所掌控,皇帝年仅十四岁,并未显露出试图摆脱外戚势力的迹象,此时所称之窦太后欲废和帝,亦为缺乏动机;其次,史官在此处的描写清楚地表明了窦宪绝不是弑帝计划的知情者,如果窦太后果真要弑帝换帝,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变图谋,又怎会不先与窦宪互通有无呢?最后,从窦宪被捕的过程来看,可以说是毫无防备且束手就擒的,由此可见,窦宪很可能只是作为一场宫廷政变的牺牲品而已。
1707193566
1707193567
虽说谋害和帝之事大可存疑,但窦宪家族的覆亡也实属咎由自取。窦宪为人贪婪狠毒又睚眦必报,作为外戚,一旦大权在握便作威作福、巨大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自然会导致政治的窳败。正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周易·丰》),贪婪牟取利益的窦宪又任凭窦氏家族及其心腹吮吸人民的膏血,他的所作所为不免引起和帝的不满以及窦氏集团以外官员的仇视。矛盾的焦点在一瞬间迸发,和帝借用宦官势力一举铲除了疏于防范的窦宪势力,窦宪之败亡实是有迹可循的。
1707193568
1707193569
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君主往往须借助于外力以巩固其统治。这种外力或来自权臣势力,或来自外戚势力(权臣和外戚是可能重合的),更有甚者则来自宦官集团。作为典型的外戚,窦宪走的是一步登天直至专横跋扈以至最终身死族灭的不归路。汉和帝废除窦宪的政变,也拉开了宦官势力专权跋扈的帷幕。从东汉后期的“五侯”、“十常侍”,直至晚明的魏忠贤阉党之祸,宦官集团的身影便如同幽灵一般盘踞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之上,而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的颉颃也就成为东汉一朝难以消弭的一种痼疾。
1707193570
1707193571
〔注释〕
1707193572
1707193573
[1].稍:渐渐。
1707193574
1707193575
[2].贱:物价低。
1707193576
1707193577
[3].直:价值。
1707193578
1707193579
[4].阴喝:语塞。
1707193580
1707193581
[5].切:严厉。
1707193582
1707193583
[6].愈:胜过。
1707193584
1707193585
[7].以:因为。
1707193586
1707193587
[8].见:被。
1707193588
1707193589
[9].枉:白白地。
1707193590
1707193591
[10].毁服:降低服饰等级以示引咎请罪。
1707193592
1707193593
[11].谢:认错。
1707193594
1707193595
[12].解:消解。
1707193596
1707193597
[13].绳:制裁。
1707193598
1707193599
[14].干:主管。
1707193600
1707193601
[15].委随:温顺。
1707193602
1707193603
[16].白:报告。
1707193604
1707193605
[17].退:谦让。
1707193606
1707193607
[18].禁:宫禁。
1707193608
1707193609
[19].果:果敢。
1707193610
1707193611
[20].狱:罪案。
1707193612
1707193613
[21].忧:父母的丧事。
[
上一页 ]
[ :1.7071935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