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94340
1707194341
宦官对于东汉政治的渗透还突出表现在与外戚势力进行斗争并进而拥立新君的行动中,孙程即代表了此一政治格局中宦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先是邓太后临朝,于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去世,安帝之妻阎后及其兄阎显开始了新的外戚统治,第二年汉安帝去世,阎后“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后汉书·皇后纪》),迎立汉章帝之孙刘懿即皇帝位,是为少帝(刘懿在位仅七个月,作为阎氏外戚的政治傀儡而存在,故而一般观点并不认为刘懿是东汉皇帝,范晔称其为北乡侯,即为明证)。其后刘懿病重而死,汉安帝的废太子济阴王刘保与孙程合谋,一举诛灭阎显势力,济阴王即位,是为汉顺帝。顺帝即位伊始,封赏以孙程为首的十九人为侯,宦官势力进一步渗透到了国家的统治机器之中。
1707194342
1707194343
梁冀作为新的外戚势力,历经了顺、冲、质、桓四帝。梁冀因为质帝直言不讳地称其为“跋扈将军”而鸩杀之,皇帝的生命尚且没有保障,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东汉一朝外戚势力的威势竟膨胀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和唐衡在桓帝的授意下一举诛灭梁冀势力,五人因而得以封侯,是为“五侯”。这是东汉政治的一个拐点,范晔称“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
1707194344
1707194345
桓灵两朝,是宦官集团最为猖獗的历史阶段。桓帝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后汉书·杨震列传》);灵帝昏聩无能,竟称宦官张让为父,赵忠为母。东汉时期皇权和宦官的勾结竟至如此窳败的程度。司马光认为宦官获得皇帝倚重的原因,实是由于宦官“受命则无违忤之患”(《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九》),确为不刊之论。中平元年(184年),黄巾民变骤起,汉灵帝即使在获知张让等人与起义军首领张角有联系的情况下,由于张让诿过给故中常侍王甫、侯览,竟也没有加罪。“十常侍之政”终于酿成了东汉宫廷的一次剧烈火并,袁绍诛杀全部宦官的举措确实从根本上消除了困扰东汉王朝的历史困局,然而这个王朝也终于在不断的消耗中走向了末路。正如张让投河之前所说的“臣等殄灭,天下乱矣”,之后董卓进京,废少帝而立献帝,天下大乱。其后东汉王朝在曹氏父子的把持下完成了政权的嬗替,公元220年,东汉王朝宣告灭亡,宦官势力的缓慢侵入实是东汉灭亡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1707194346
1707194347
(陈佳煜)
1707194348
1707194349
〔注释〕
1707194350
1707194351
[1].给事:供职。
1707194352
1707194353
[2].中官:宦官。
1707194354
1707194355
[3].谮:诬陷。
1707194356
1707194357
[4].扇动:怂恿。
1707194358
1707194359
[5].竞:争着。
1707194360
1707194361
[6].阿党:徇私偏袒。
1707194362
1707194363
[7].见:被。
1707194364
1707194365
[8].白:报告。
1707194366
1707194367
[9].征:征召。
1707194368
1707194369
[10].捍:护卫。
1707194370
1707194371
[11].再:两次。
1707194372
1707194373
[12].钳口:闭口不言。
1707194374
1707194375
[13].外舍:外戚。
1707194376
1707194377
[14].审:详细观察。
1707194378
1707194379
[15].与:帮助。
1707194380
1707194381
[16].窃:私下。
1707194382
1707194383
[17].辜榷:垄断。
1707194384
1707194385
[18].寝:搁置。
1707194386
1707194387
[19].报:答复。
1707194388
1707194389
[20].坐:判罪。
[
上一页 ]
[ :1.707194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