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96282
1707196283
赤壁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周瑜之所以能获此成功,不但取决于战前对敌我双方力量所作的深刻战略研判,还在于能从实战的具体条件出发,采取正确战术,抓住战机,迅速对敌发出致命的打击。
1707196284
1707196285
对于周瑜等人的坚持抗曹和赤壁之战,前辈学者也有从另一角度评论的,认为假使当日孙权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蹿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吕思勉《三国史话》)。但这样的看法未免一厢情愿。盖东汉末天下分崩,乃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在这些矛盾得到充分释放或相对缓和之前,一般很难使整个社会重归“太平”。赤壁战前,曹操势力固然最强,但揆度当时形势,天下纷争,鹿死谁手,仍不可逆料。况曹、孙、刘为保持自己的竞争力,都在其所治境内采取了安定民心、发展生产,乃至开发南方“荒蛮地区”的措施,对区域发展有过一些作用。因此,大可不必以是否束手归降曹操作为评判人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标准。事实上,在当时,统一天下并非曹操独家事业,周瑜的抗曹,也并不以保守江东一隅为满足,而是伺机进取天下。正因如此,赤壁战尘未消,他就向孙权提出了西向取蜀之计,建议:“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指孙权之侄孙瑜)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只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展此才略。
1707196286
1707196287
在《三国演义》和不少戏剧中,周瑜往往被渲染成气量狭小的典型,但历史记载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东吴老将程普曾因周瑜年资轻却位居其上,心颇不平,“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江表传》),足见有容人之雅量。当然,从东吴的利益出发,他也试图对“盟友”刘备集团耍弄一些忌刻的手段,曾向孙权建议:用声色犬马将刘备牢笼于身边,而驱使关、张将领等随其征战,以瓦解刘备集团的势力。这项计划看去确有点幼稚,故未被孙权采纳,但却给后人以一定的想象空间。看起来,《三国演义》将“刘备招亲”敷衍成周瑜一手策划的阴谋,也正是由此引发的。
1707196288
1707196289
〔注释〕
1707196290
1707196291
[1].推:推让。
1707196292
1707196293
[2].舍:使居住。
1707196294
1707196295
[3].升:登。
1707196296
1707196297
[4].省:探望。
1707196298
1707196299
[5].走:逃跑。
1707196300
1707196301
[6].假:借。
1707196302
1707196303
[7].备:防御。
1707196304
1707196305
[8].延:招请。
1707196306
1707196307
[9].咸:都。
1707196308
1707196309
[10].奄有:全部占有。
1707196310
1707196311
[11].筹:谋划。
1707196312
1707196313
[12].使:假使。
1707196314
1707196315
[13].校:较量。
1707196316
1707196317
[14].禽:捉拿。
1707196318
1707196319
[15].保:保证。
1707196320
1707196321
[16].逆:迎击。
1707196322
1707196323
[17].次:驻扎。
1707196324
1707196325
[18].豫:预先。
1707196326
1707196327
[19].径:直接。
1707196328
1707196329
[20].治:地方政府所在地。
1707196330
1707196331
[21].资:资助。
[
上一页 ]
[ :1.7071962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