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96910
1707196911
纵观董昭的生平,协助曹操取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独特政治地位是他政治艺术中最为成功的大手笔。正是以此为基点,董昭逐渐在代汉的政治意图上向曹操靠拢。在存汉或代汉的问题上自然与荀彧发生了矛盾,据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载,“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即为其明证。在后汉三国这样一个世道陵迟的时代来讨论存汉与代汉之间的关系显得颇有意义。正所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宏观地看,东汉末年与秦朝有很大的不同,并不存在着一股从社会底层迸发出来要求革除天命的舆论呼声,其原因即在于东汉王朝对于人民的压榨和思想控制并未达到秦朝“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那么严酷压迫的程度。董昭代表了识时务的一派,深知汉室倾颓非独木可支的道理。除此之外,董昭作为谋臣,洞悉事态发展中人的因素,建言君主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荀彧和董昭之间政见的迥异早已沉淀为历史的文字,空留历史叹嗟。正所谓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1707196912
1707196913
(陈佳煜)
1707196914
1707196915
〔注释〕
1707196916
1707196917
[1].冠盖:仕宦的代称。
1707196918
1707196919
[2].属:归属。
1707196920
1707196921
[3].唱:倡导。
1707196922
1707196923
[4].权:权宜。
1707196924
1707196925
[5].坐:获罪。
1707196926
1707196927
[6].白:报告。
1707196928
1707196929
[7].掩:袭击。
1707196930
1707196931
[8].播越:流亡。
1707196932
1707196933
[9].新:刚。
1707196934
1707196935
[10].厌:通“餍”,满足。
1707196936
1707196937
[11].遗:赠送。
1707196938
1707196939
[12].钞暴:劫掠骚扰。
1707196940
1707196941
[13].修:遵循。
1707196942
1707196943
[14].遭:遇。
1707196944
1707196945
[15].化:教化。
1707196946
1707196947
[16].稍:逐渐。
1707196948
1707196949
[17].应:同意。
1707196950
1707196951
[18].弊:疲困。
1707196952
1707196953
[19].疾:憎恨。
1707196954
1707196955
[20].用:因而。
1707196956
1707196957
[21].擿:揭发。
1707196958
1707196959
[22].窃:私下。
[
上一页 ]
[ :1.707196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