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97104e+09
1707197104
1707197105 [3].差:差别。
1707197106
1707197107 [4].领:兼任。
1707197108
1707197109 [5].间道:偏僻的小路。
1707197110
1707197111 [6].厥:其。
1707197112
1707197113 [7].用:因而。
1707197114
1707197115 [8].怛:忧伤。
1707197116
1707197117 [9].侔:齐等。
1707197118
1707197119 [10].遐:远。
1707197120
1707197121 [11].迩:近。
1707197122
1707197123 [12].称:相称。
1707197124
1707197125 [13].匪:非。
1707197126
1707197127 [14].极:准则。
1707197128
1707197129 [15].锡:赐给。
1707197130
1707197131 [16].小人: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
1707197132
1707197133 [17].过差:犹言过度。
1707197134
1707197135 [18].悛:悔改。
1707197136
1707197137
1707197138
1707197139
1707197140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522]
1707197141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战略情商影响战术智商
1707197142
1707197143 〔导言〕历史之中,常常有一些闪光的瞬间,由于某个人物的战略抉择而改变了之后的局势走向,令后世读者或是质疑,或是叹息,想象着当时若做另一种选择,而可能出现的不同历史结局。而当时之人,又是什么因素支持着他们在彼时彼刻做出那样的决定呢?本章中,我们不妨以三国志中两位东吴代表人物为例来探讨一番:一位是激进的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破坏了孙刘联盟,至今为三国演义迷中的“拥刘”一派所不齿;另一位是保守的陆抗,驻守边境却从不挑起战事,甚至与敌人羊祜做起了“好朋友”。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其行为抉择是由于各自的性格、处境,还是信念?参照着读完这两篇传记,或许于我们研究分析历史人物上能有所得。
1707197144
1707197145
1707197146
1707197147
1707197148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523]
1707197149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吕蒙传
1707197150
1707197151 〔选文〕
1707197152
1707197153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1]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2]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3]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4]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闲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 上一页 ]  [ :1.7071971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