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97404e+09
1707197404
1707197405 魏景元年间,司马昭谋划伐蜀。虽然魏强蜀弱,但群臣反对,邓艾也反对。钟会体悟司马昭之心,欲借助伐蜀的军功提升权力,继而图谋帝位,因而坚决支持司马昭,伐蜀计划因此定下来。景元四年(263年),钟会、邓艾、诸葛绪率军分路进发,但因邓艾等在击败姜维后未能紧追,加上诸葛绪又未能断其归路,姜维得以退往剑阁阻击已攻破汉中的钟会大军。期间,钟会因道路出了问题,在众人劝说无效下,怒斩大将许褚之子许仪,让众人感到莫名震惊。
1707197406
1707197407 后邓艾出奇兵直取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降,邓艾进入成都。而钟会在进军至涪后,收降蜀军主力姜维等部。刘禅降后,邓艾“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他以伐吴为理由,反对立即送刘禅到洛阳。在这形势下,钟会萌生以蜀汉为根据地,图谋天下的欲望。他先是上书司马昭,称邓艾欲谋反,司马昭即令钟会进军成都收捕邓艾。钟会以为就此掌握了所有蜀汉之地的军事力量,无论是蜀汉旧兵,还是南征的魏军。他还想利用姜维从斜谷出击长安,东西夹击以图天下。进入成都后,他假称魏太后遗诏宣布起兵讨伐司马氏,“城门宫门皆闭,严兵围守”。当时姜维曾劝钟会杀魏诸将,钟会犹豫不决。而魏军中遍传钟会欲坑杀魏将士。在这危乱时刻,钟会竟放松了对魏军的控制,才过三日,城外魏军同时出营,鼓噪攻城。此时钟会方给姜维铠杖,不料外兵入城,魏将各与其部会合。姜维、钟会皆被杀。
1707197408
1707197409 钟会造反固有他自身的野心,但也是多方因素迫使他走到这一步的,比如说司马昭周围有部分重要人物不信任甚至反对钟会,而他也明白自己不能真正得到司马昭的绝对信任,功高盖主的下场早已有之。而高贵乡公遇弑使他对司马昭等的为人更加了解,杀掉曹魏宗室真的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么?
1707197410
1707197411 钟会败亡后,有人发现钟会所作《道论》二十多篇,内容主要是刑名家之论,世人由此知其学问的核心。在三国后期的人物中,钟会的谋略是出类拔萃的,但是不论当时或后世的评价,都并不看重他,他本人的野望,甚至未能施展就已破灭。如果仔细考究的话,钟会的谋划风格,常常是阴郁刻毒的,但他自己却并没有直接实施的决断,因而既不足以笼络人心,也不足以震慑人心。
1707197412
1707197413 受司马氏之任命率军入蜀,是钟会事业的顶点。但他没有认清自己的权势来自司马氏,自己所统率的军队事实上是忠于司马氏而非忠于钟家。比如向胡烈告密的丘建是钟会的亲随帐下督,通常亲随都是主将的嫡系,绝对忠于主将,但在钟会造反一事上,诸将竟几乎惊人地保持一致,这也和当时质任制有关,即大将带兵前线作战,其子作为人质入京城。由于质任制犹如紧箍咒似地套在诸将的头上,所以钟会的谋反之举几乎无人响应。钟会连自己军队下属都无法控制,其败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了。姜维等蜀国的降将,也绝不可能忠于钟会,而只是想利用钟会实现自保,甚至再兴汉室。钟会不能认清上述两股力量的基础,发动反叛时当然不能控制这两股力量,在司马昭、姜维和钟会的三方博弈中,钟会败下阵来,落得千古不忠的骂名。
1707197414
1707197415 〔注释〕
1707197416
1707197417 [1].以:因为。
1707197418
1707197419 [2].豫:预先。
1707197420
1707197421 [3].度:估量。
1707197422
1707197423 [4].趣:奔赴。
1707197424
1707197425 [5].贷:饶恕。
1707197426
1707197427 [6].拒:抵抗。
1707197428
1707197429 [7].白:报告。
1707197430
1707197431 [8].伏:通“服”,屈服。
1707197432
1707197433 [9].收:拘捕。
1707197434
1707197435 [10].寻:不久。
1707197436
1707197437 [11].将:统率。
1707197438
1707197439 [12].旦:天,日。
1707197440
1707197441 [13].但:只。
1707197442
1707197443 [14].画:谋划。
1707197444
1707197445 [15].遗策:失策。
1707197446
1707197447 [16].悉:全。
1707197448
1707197449 [17].班:颁布。
1707197450
1707197451 [18].任:信任。
1707197452
1707197453 [19].启:禀告。
[ 上一页 ]  [ :1.7071974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