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98729
[32].弭:消除。
1707198730
1707198731
[33].让:推辞。
1707198732
1707198733
[34].因:趁机。
1707198734
1707198735
[35].距:通“拒”,抗拒。
1707198736
1707198737
[36].安堵:安居。
1707198738
1707198739
[37].芟:割。
1707198740
1707198741
[38].收:拘捕。
1707198742
1707198743
[39].劳:慰劳。
1707198744
1707198745
[40].俦:同辈。
1707198746
1707198747
[41].恨:遗憾。
1707198748
1707198749
[42].怡:安适愉快。
1707198750
1707198751
1707198752
1707198753
1707198755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民族融合期:异族的别开生面和个人的审时度势
1707198756
1707198757
〔导言〕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语言、文化、社会发展阶段、习俗传统等方面的差别,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与生活在中原的汉族难免产生冲突;也有一些有政治远见的少数民族首领依靠汉人打天下、治天下,而一些逾越“夷夏之别”藩篱的汉人也帮助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政权建设。后赵主石勒和汉人张宾、前秦主苻坚和汉人王猛就是这样的关系。然而如果细较两者,则可以发现此两种典范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
1707198758
1707198759
首先,石勒和苻坚之间存在着种族差异。石勒出身羯族,苻坚出身氐族,两者的汉化程度是不同的。羯族人高鼻深目,胡须浓密,有鲜明的中亚胡人的生理特征,这使得他们有自己的婚姻圈子,少与汉人通婚。他们信仰祅教,实行火葬,保存着自己的文化习俗传统,与汉族结合得并不紧密。氐族与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到西晋十六国时期,其社会结构与汉族已没有多大差异。氐人的汉文化水平在当时少数民族中是最高的。羯人与氐人的上述区别,决定了石勒与苻坚民族政策的差别。
1707198760
1707198761
其次,张宾与王猛处事态度不同。张宾在西晋末期社会动荡之际,发现石勒可与其共成大事,便主动找上门来,毛遂自荐。石勒开始并没有重用他,后来才发现他的才干,引为谋主。王猛则隐于华阴山,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苻坚将有大志,闻王猛之名,派重臣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这种种不同也造就了二人功业的差距。
1707198762
1707198763
1707198764
1707198765
1707198767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石勒张宾载记
1707198768
1707198769
〔选文〕
1707198770
1707198771
1707198772
石勒字世龙,初名,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1]。祖耶奕于,父周曷朱,一名乞冀加,并为部落小率。勒生时赤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中庭,见者咸[2]异之。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顾谓左右曰:“向[3]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驰遣收[4]之,会[5]勒已去[6]。
1707198773
1707198774
……
1707198775
1707198776
及元海僭号,遣使授勒持节、平东大将军,校尉、都督、王如故。勒并军寇邺,邺溃,和郁奔于卫国。执[7]魏郡太守王粹于三台。进攻赵郡,害冀州西部都尉冯冲。攻乞活赦亭、田禋于中丘,皆杀之。元海授勒安东大将军、开府,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进军攻巨鹿、常山,害二郡守将。陷冀州郡县堡壁百余,众至十余万,其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乃引张宾为谋主,始署[8]军功曹,以刁膺、张敬为股肱,夔安、孔苌为爪牙,支雄、呼延莫、王阳、桃豹、逯明、吴豫等为将率。使其将张斯率骑诣并州山北诸郡县,说[9]诸胡羯,晓以安危。诸胡惧勒威名,多有附者。进军常山,分遣诸将攻中山、博陵、高阳诸县,降之者数万人。
1707198777
1707198778
……
[
上一页 ]
[ :1.7071987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