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0207
1707200208
对于萧道成而言,获得腾飞的真正机会是在明帝之时。由于明帝刘彧靠宫廷政变上台,故而其执政之时,四方反叛,晋安王刘子勋、安陆王刘子绥、寻阳王刘子房、临海王刘子顼同时起兵。协助刘彧平定诸王抑或是会同诸王反对刘彧,对于萧道成而言是极为重大的一个选择。萧道成选择了前者,政策的确定显然经过了慎重的考量。原因大抵如下所述:第一,刘彧是正统皇帝,而诸王却有叛逆之名。协助朝廷讨伐诸王,在道义上占有主动权。第二,诸王起兵如同一盘散沙,凝聚力差。例如刘子勋的重要谋臣邓琬,为人贪鄙,父子卖官鬻爵,酣歌博弈,日夜不休。而且其时,诸王内部“群小横恣,竞为威福,士庶忿怨,内外离心”(《宋书·邓琬列传》)。第三,萧道成业已具备一定的实力,身边聚集了垣崇祖、张敬儿、王敬则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而且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党羽。如垣崇祖初识萧道成于淮阴,萧道成见其武勇,善待之。垣崇祖对人言:“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南齐书·垣崇祖列传》)
1707200209
1707200210
萧道成在征讨诸王叛乱中有勇有谋,因破薛索儿有功,受任骁骑将军;因打败刘子勋部将张淹,迁为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又因打败北魏军、解角城之围,升为都督南兖、徐二州诸军事;不久,又晋升为都督兖、青、冀三州诸军事。这时民间出现了“萧道成当为天子”的流言。流言在此时出现绝非偶然,体现了萧道成实力的扩张,而问鼎皇权的政治行为似乎在须臾间即可达成。
1707200211
1707200212
机遇总是和危险并存,生性多疑的宋明帝开始对萧道成产生了戒备之心,他派遣冠军将军吴喜率领三千人前往萧道成驻地,将盛满酒的银酒壶赐给萧道成,看他是否敢饮以确定其有无异志。萧道成身穿盔甲出门相迎,并将所赐之酒一饮而尽,暂时打消了皇帝的猜忌。后来,萧道成又接到明帝让他回京城的指令,部下们都劝萧道成不要成行,萧道成说:“你们看不清事情的本质。皇上现在对兄弟大开杀戒,是因为太子幼弱,为太子以后扫除威胁,不关他族之事。我应当马上应召,否则必被怀疑。如今皇室骨肉相残,是不长久的兆头。祸难将兴,我们要共同努力完成大事。”随即应征回京,被任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1707200213
1707200214
萧道成以自己的勇气,打消了明帝的怀疑;他以对局势透彻的认识,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明帝去世,遗诏任萧道成担任右卫将军,领卫尉,与尚书令袁粲、护军将军褚彦回、领军将军刘勔共掌机事,成为朝中“四贵”之一。
1707200215
1707200216
就萧道成最初的地位来说,他本身没有问鼎皇帝宝座的机会。是机遇和努力促使他成就帝业。机遇是什么?机遇是一种只能自然遇到,不能人为创造的外部条件。机遇有很强的时效性,它永远朝着一维方向运动,稍纵即逝。萧道成用他的切身经历告诉了后人如何把握机遇并进而取得成功,这一点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1707200217
1707200218
(梁满仓)
1707200219
1707200220
〔注释〕
1707200221
1707200222
[1].颡:额头。
1707200223
1707200224
[2].从兄:堂兄。
1707200225
1707200226
[3].就:到。
1707200227
1707200228
[4].能:有能力。
1707200229
1707200230
[5].名:名声。
1707200231
1707200232
[6].但:只。
1707200233
1707200234
[7].走:逃跑。
1707200235
1707200236
[8].除:拜官受职。
1707200237
1707200238
[9].嫌:猜疑。
1707200239
1707200240
[10].鸩:毒药。
1707200241
1707200242
[11].淹:滞留。
1707200243
1707200244
[12].惩:以为鉴戒。
1707200245
1707200246
[13].顿:屯驻。
1707200247
1707200248
[14].冲:交通要道。
1707200249
1707200250
[15].浮:行船。
1707200251
1707200252
[16].晡:申时,即黄昏时。
1707200253
1707200254
[17].忽:疏忽。
1707200255
1707200256
[18].竟:终于。
[
上一页 ]
[ :1.7072002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