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0821
1707200822
北魏南伐,迅速占据仇池,“汉中渐孤”使刘宋失去抵御北魏的前哨,陕南川北面临危机。刘宋部将符达、任拙等率军北上与北魏争抢陇右,占据白崖(今陕西勉县西北),初步保障陕南的安全。在刘宋攻占白崖之时,原仇池国氐族积极力争本民族的自治权益。在此形势之下,刘宋统治者决定扶持杨氏政权,旨在使彼为己效力,共同对抗北魏。于是符达、任拙顺乎氐族民众意志,拥立后仇池国主杨难当的侄儿杨文德为首领,武都国应运而生。武都国历经杨文德、杨元和、杨僧嗣、杨文度,传位四主,历时三十四年,杨文度最终被北魏将领皮欢喜所斩杀。《宋书·氐胡列传》记载至此,实际上,顽强的氐族杨氏又先后建立了武兴国、阴平国,直至被北周吞并。
1707200823
1707200824
氐族杨氏政权为何能顽强地存在了近三百年之久?
1707200825
1707200826
其一,地理因素。仇池国以仇池山为根据地,仇池山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山岭不断,险隘不绝,对外联系的崎岖小道口往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为军事上维护仇池政权的重重屏障,不仅如此,它有水可饮,有粮可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其二,领袖的个人因素。氐族杨氏政权不断涌现了如杨驹、杨茂搜、杨难敌、杨定、杨盛、杨僧嗣等具有政治远见或军事才干的领袖。以杨茂搜为例,他在建国后,广开贤路,招纳四方豪杰。一时间仇池成为流亡人士的避难所。他还积极招抚大量氐人、羌人,扩充实力。他还能看准机遇,借着齐万年起义之际建立了独立国家。其三,坚强的立国精神成为一种政治信仰。李祖桓先生曾在《仇池国志》一书的前言中意味深长地指出,仇池政权“一灭于符秦而杨定兴之;再灭于刘宋而杨文德复兴之;三灭于元魏而杨绍先兴之,屡败屡起”。体现出一种坚强的立国精神。其四,“军事立国”、“以守为本”的军事战略是仇池政权长久立国的重要保证。其五,最核心的原因,即在分裂割据的政治大环境下采用了灵活的外交政策才是立国久远的关键,这体现了氐族杨氏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仇池国最早是西晋的藩属国,西晋灭亡后,前仇池国向东晋称藩,但因为东晋和前赵、成汉、后赵几大势力之间微妙的平衡作用,仇池得以回旋其间,其势力不仅没被摧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后仇池国建立后,先后向前秦、后秦、刘宋、北魏等称藩,看似首鼠两端,但因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北魏和刘宋都曾尽力拉拢仇池,仇池便利用二者的矛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对刘宋和北魏实行灵活多变的等距离外交,在夹缝中得到了生存延续的时间和空间。
1707200827
1707200828
〔注释〕
1707200829
1707200830
[1].略:谋略。
1707200831
1707200832
[2].斗:通“陡”。
1707200833
1707200834
[3].奔:流亡。
1707200835
1707200836
[4].去:离开。
1707200837
1707200838
[5].有:占有。
1707200839
1707200840
[6].因:趁机。
1707200841
1707200842
[7].表:指上表推荐某人。
1707200843
1707200844
[8].陈:陈述。
1707200845
1707200846
[9].妻:嫁予。
1707200847
1707200848
[10].将:带领。
1707200849
1707200850
[11].去:距离。
1707200851
1707200852
[12].许:应允。
1707200853
1707200854
[13].因:于是。
1707200855
1707200856
[14].践阼:即位。
1707200857
1707200858
[15].嗣:承袭。
1707200859
1707200860
1707200861
1707200862
1707200864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僭伪附庸列传
1707200865
1707200866
〔选文〕
1707200867
1707200868
晋自永嘉之乱,宇县[1]瓜分,胡羯凭陵,积有年代,各言膺[2]运,咸居大宝。竟[3]而自相吞灭,终为魏臣。然魏自昭成已前,王迹未显,至如刘石之徒,时代不接,旧书为传,编之四夷,有欺耳目,无益缃素[4]。且于时五马浮江,正朔未改,《阳秋》记注,具存纪录。虽朝政丛脞[5],而年代已多。太宗文皇帝爰动天文,大存刊[6]勒,其时事相接,已编之《载记》。今断自道武已来所吞并者,序其行事,纪其灭亡。其余不相关涉,皆所不取。至如晋、宋、齐、梁虽曰偏据,年渐三百,鼎命相承。《魏书》命曰《岛夷》,列之于传,亦所不取。故不入今篇,萧詧虽云帝号,附庸周室,故从此编,次为《僭伪附庸传》云尔。
1707200869
1707200870
……
[
上一页 ]
[ :1.7072008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