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00977e+09
1707200977
1707200978 此后,刘裕北伐南燕,又镇压卢循叛乱,刘穆之都跟随左右,献计献策。刘毅知晓刘穆之的能耐,常向刘裕挑拨离间。但刘裕相信刘穆之的忠心,并让他转任其司马。同年,刘裕率军攻打刘毅,诸葛长民监太尉府留事,留守建康,总摄后事,又留刘穆之辅助他。当时诸葛长民知道自己多行不法之事,怕被惩治,刘毅兵败自杀后,诸葛长民更加不安,意图作乱,他问刘穆之:“人们说刘裕和我不和,这是为什么?”刘穆之安抚诸葛长民:“刘裕西征,将年老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弟都托付给将军,怎么会不和!”诸葛长民听后一直犹豫不决,没有起事,当刘裕迅速返回建康后诛杀了诸葛长民。
1707200979
1707200980 刘穆之一旦被任用,非常称职,史书中记载“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刘穆之有才能,又忠心耿耿,使刘裕能放心地把朝政交给他打理,自己专心于北伐,以此建立更多军功,提高自己的威望。在当时政局多变的情况下,如所托非人,很有可能老巢倾覆。
1707200981
1707200982 刘裕对于刘穆之的重用,既是刘裕大胆用人的勇气,也是刘裕的现实之举。东晋的士族高门长期保持了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巨大优势,基本不受时局变化的影响,如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家族即是如此。东晋晚期,随着门阀士族腐败因素的增加,“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解体,以刘裕为首的下等士族凭借北府兵力夺取了权力,那些有才华的士族高门怎可甘居下等士族之下?正因如此,刘裕选择了重用同样来自下等士族的刘穆之。
1707200983
1707200984 可惜义熙十三年(417年),当刘裕灭后秦,占据关中,并打算以关中为基地继续进行北伐时,却传来刘穆之去世的消息,刘裕听闻后感到震惊和悲痛,亦感到自己的根据地已空虚无靠,于是决意启程返回建康,结束了北伐。刘穆之是如何去世的?他的传记中无多言,反倒是在《宋书·王弘列传》里记载:“前锋已平洛阳,而未谴九锡,弘衔使还京师,讽旨朝廷。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反从北来,穆之愧惧,发病遂卒。”说他在刘裕改朝换代的档口,慢了半拍,没有主动、及时地给刘裕做好加九锡的准备,因而愧惧而亡。
1707200985
1707200986 愧惧而亡恐怕只是一种托词,历史的真相似乎应该是刘穆之被利用的价值基本完结。打天下需要既有才华,又忠心耿耿的刘穆之,但要稳定大局还得靠世家大族来支撑,而刘穆之这样的下层士族显然不符合刘裕的最新战略目标。
1707200987
1707200988 〔注释〕
1707200989
1707200990 [1].处分:处理。
1707200991
1707200992 [2].陵:欺凌。
1707200993
1707200994 [3].重:加上。
1707200995
1707200996 [4].白:报告。
1707200997
1707200998 [5].且:暂且。
1707200999
1707201000 [6].遂:终。
1707201001
1707201002 [7].宿:预先。
1707201003
1707201004 [8].权:权宜。
1707201005
1707201006 [9].置:搁下。
1707201007
1707201008 [10].阶:凭借。
1707201009
1707201010 [11].拒:抵御。
1707201011
1707201012 [12].画:谋划。
1707201013
1707201014 [13].疾:妒忌。
1707201015
1707201016 [14].见:被。
1707201017
1707201018 [15].书:字体。
1707201019
1707201020 [16].厝意:同“措意”,注意。
1707201021
1707201022 [17].嫌:妨碍。
1707201023
1707201024 [18].便:擅长。
1707201025
1707201026 [19].废:停止。
[ 上一页 ]  [ :1.7072009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