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02377e+09
1707202377 [12].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1707202378
1707202379 [13].坟:指古代的大著作。
1707202380
1707202381 [14].丐:乞求。
1707202382
1707202383 [15].憾:恨。
1707202384
1707202385 [16].该:尽备。
1707202386
1707202387 [17].洽:广博。
1707202388
1707202389 [18].工:擅长。
1707202390
1707202391 [19].昧:贪图。
1707202392
1707202393 [20].端揆:指宰相。
1707202394
1707202395 [21].方:比拟。
1707202396
1707202397 [22].为:助。
1707202398
1707202399 [23].护前:袒护自己从前的错误。
1707202400
1707202401 [24].寤:通“悟”,觉悟。
1707202402
1707202403 [25].雅:向来。
1707202404
1707202405 [26].竟:终究。
1707202406
1707202407
1707202408
1707202409
1707202410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592]
1707202411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文化改良中的稳步与冒进
1707202412
1707202413 〔导言〕“十六国”末期,拓跋氏入主中原,很快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权也开始进入汉化的关键时期。北魏的汉化是留居北方的汉族儒家大族与胡人统治者合作的结果,但在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并积极与汉族世家大族联合之前,北方“胡汉之别”的思想观念还很浓厚,异族统治下的汉人地位相当卑下。十六国时期的兵荒马乱和颠沛流离使得一些北方士族放下“不屈二姓”的高贵身段;自南方“挺出寒微”的刘宋政权建立,具有深厚门第意识的北朝士族所一贯持有的“南方政权为正朔所在”这一观念也有所减弱,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甘愿尽心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出谋划策。然而鲜卑上层对汉族士人的芥蒂,不仅表现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现实利益上的冲突,如租佃制与奴隶制的矛盾、门阀制与血缘贵族政治的分歧,可谓不一而足。猜忌与敌视乃是鲜卑统治阶层对北方士族的惯有心态,因此汉族士人在北魏前期处境困厄,能够获得统治者信任并推进北魏汉化进程的汉人必是经历政治博弈之后的佼佼者。崔浩和高允这两位北魏名臣深受君主信任,历仕多朝,却有着迥异的结局。崔浩身死族灭,牵连姻亲;高允光宠四世,终享百龄。本书所选录《崔浩列传》和《高允列传》,旨在展示北朝前期汉族士人的精神风貌、决策智慧与“汉化”贡献,并通过对比崔浩、高允两人来探寻时代困境中北方汉族士人的生存智慧。
1707202414
1707202415
1707202416
1707202417
1707202418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593]
1707202419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崔浩列传
1707202420
1707202421 〔选文〕
1707202422
1707202423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白马公玄伯之长子。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1],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2]为直郎。天兴中,给事秘书,转著作郎。太祖以其工[3]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4],威严颇峻[5],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太祖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1707202424
1707202425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授太宗经书。每至郊祠,父子并乘轩轺,时人荣[6]之。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惑。浩综覈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决,多有应验。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是时,有兔在后宫,验问门官,无从得入。太宗怪之,命浩推其咎[7]徵。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善应也。明年,姚兴果献女。
1707202426
[ 上一页 ]  [ :1.7072023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