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7973
1707207974
[16].流:流放。
1707207975
1707207976
[17].以:因为。
1707207977
1707207978
[18].酺:帝王特许的大聚饮。
1707207979
1707207980
[19].复:免除赋税徭役。
1707207981
1707207982
[20].未几:不久。
1707207983
1707207984
[21].没:隐没。
1707207985
1707207986
[22].著:彰显。
1707207987
1707207988
[23].因:沿袭。
1707207989
1707207990
1707207991
1707207992
1707207994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狄仁杰列传
1707207995
1707207996
〔选文〕
1707207997
1707207998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1]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2]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3]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4]。仁杰谓曰:“君可贻[5]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敕[6]曰:“吾等可少[7]愧矣!”则相待如初,每[8]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1707207999
1707208000
……
1707208001
1707208002
会为来俊臣所构[9],捕送制狱。于时,讯反者一问即臣,听减死。俊臣引仁杰置对,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实。”俊臣乃挺[10]系[11]。其属王德寿以情谓曰:“我意求少迁,公为我引杨执柔为党,公且免死。”仁杰叹曰:“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即以首触柱,血流沫面。德寿惧而谢。守者浸[12]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好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13]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14]视。俊臣命仁杰冠带见使者,私令德寿作谢死表,附使以闻。后乃召见仁杰,谓曰:“臣反何耶?”对曰:“不臣反,死笞[15]掠矣。”示其表,曰:“无之。”后知代署,因免死。武承嗣屡请诛之,后曰:“命已行,不可返。”时同被诬者凤阁侍郎任知古等七族悉得贷[16]。御史霍献可以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乃贬仁杰彭泽令,邑人为置生祠。
1707208003
1707208004
……
1707208005
1707208006
张易之尝[17]从容问自安计,仁杰曰:“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会[18]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19]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20],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于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21]陛下乎!且[22]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23],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24]忍,不能无感,故卒[25]复唐嗣。
1707208007
1707208008
……
1707208009
1707208010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始居母丧,有白鹊驯扰[26]之祥。中宗即位,追赠司空。睿宗又封梁国公。
1707208011
1707208012
子光嗣、景晖。
1707208013
1707208014
……
1707208015
1707208016
赞曰:武后乘唐中衰,操杀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故唐吕温颂之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潜[27]授五龙,夹之以飞。”世以为名言。方高宗举天下将以禅[28]后,处俊固争,不使妻乘[29]夫,阴反阳,至奸人衔[30]怨,仇胔以逞。盖所谓谊形[31]于主耶。敬则一谏,而罗织之狱衰,时而后言者欤!
1707208017
1707208018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
1707208019
1707208020
〔赏析〕在“武周革命”之际,朝中大臣面临不同的抉择。若是选择忠于唐室,也许在当时和后世会留下一个很好的名声,但是在当时必然会触怒武则天,轻则贬谪外地,永不录用,重则有满门抄斩的危险;若是选择与武则天合作,在当时可能受到武则天的重用,位极人臣,但是必然会遭到时人的嘲讽,甚至在史书上遗臭万年,而青史留名又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十分注重的。当时的朝中大臣中有人毅然选择了前者,如岑长倩、格辅元、裴炎、郝处俊等,结果是岑长倩、格辅元、裴炎等被下狱诛杀,郝处俊虽得以寿终正寝,但是祸及家人,其孙被诬造反诛杀,他也被开棺鞭尸。有人为了功名利禄选择了后者,如许敬宗、李义府等,虽然生前受到武则天的宠信,位极人臣,但是却为时人所不齿,死后也落得个奸臣的名声。许敬宗病逝时,朝中大臣竟然给他上了一个“缪”(意为“名与实爽”)的恶谥,虽然后来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恭”(意为“既过能改”),但是足以可见他在朝臣之中的声誉如何。唐代思想家李翱也把他称之为“奸邪之臣”。
1707208021
1707208022
在当时朝臣之中,狄仁杰选择的是一种中间道路,即既不得罪武则天,又能忠于唐室。他暂时选择与武周政权合作,尽心尽力为国做事,不触怒武则天,但同时又暗地为复兴唐室做好准备。
[
上一页 ]
[ :1.7072079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