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08747e+09
1707208747
1707208748 这种庸碌无为的工作似乎并不合安禄山的心意,工作之余,他还从事起盗窃的营生。有一次,安禄山行窃被发现,于是他被解送到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处,在即将被处死的时刻,张守珪居然被安禄山的气概所感染,决定将他收留在军中,希望其戴罪立功。与此同时,史思明也得到了荣宠,同安禄山一起成了“捉生将”,也就是今人所言之侦察兵。由于两人骁勇过人,同时又熟谙山川地貌,故每次出击,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就这样,两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1707208749
1707208750 安禄山的好运并没有维持太久,很快就有了变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出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被判死罪,好在皇帝开恩没有杀他。虽然逃过了死罪,但却遭到了免除所有官职的处罚。安禄山后来之所以能当上节度使在于他巴结上了李林甫。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唯恐文人得到军功出将入相而威胁他的地位,便向玄宗提出不用文人而优先考虑出身贫寒的胡人做将帅的建议,唐玄宗对李林甫的建议欣然接受。正是由于这条用人标准,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凭借着自己的军功和巴结朝廷官员的本事,很快得以升迁。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便成了平卢节度使。
1707208751
1707208752 史思明的发迹过程与安禄山颇为类似。早年,史思明因欠官债逃到了奚族地区,最后仍旧被捉,然而史思明却镇定地说:“我使人也,若闻杀天子使者,其国不祥,不如以我见王,王活我,功自汝得”,史思明在这一突发事件中展现出了杰出的应变能力,其政治掮客的本性也被暴露无遗。即使在面见奚王之时,史思明竟然宣称:“天子使见小国君不拜,礼也。”史思明的行径使得奚王信以为真。此时恰逢奚王欲图与大唐皇帝改善关系,想通过史思明达成自己这一政治意图,遂派遣了三百人的使团跟着史思明前往唐朝觐见。然而这三百人的使团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史思明邀功请赏的工具,最终死于非命。从此史思明的仕途也变得极为平坦,一路平步青云,升职为将军,他还得到了皇帝御赐的名字,此时的史思明可谓是志得意满。
1707208753
1707208754 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迹的过程,确实体现了他们非同寻常的随机应变和政治投机能力。有一次安禄山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大臣对于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并非是全无警惕的。上文言及安禄山曾因一次军事作战失败而险遭死罪,而主导这场事件的人物正是宰相张九龄,针对安禄山的战败,张九龄上奏道:“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然而唐玄宗最终免除了安禄山的死罪。这一赦免安禄山的举动为后来“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1707208755
1707208756 古人的教训,是今人行为处事的殷鉴。唐代自玄宗开元以降,沉湎在国家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中,钱穆先生言:“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成长,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国史大纲》第二十七章)。安史之乱的爆发,带来的历史教训是何其深刻!
1707208757
1707208758 〔注释〕
1707208759
1707208760 [1].亡:丢失。
1707208761
1707208762 [2].德:感激。
1707208763
1707208764 [3].忮:固执。
1707208765
1707208766 [4].获:被捉住。
1707208767
1707208768 [5].尝:曾经。
1707208769
1707208770 [6].禽:捕捉。
1707208771
1707208772 [7].稍:渐渐。
1707208773
1707208774 [8].益:增加。
1707208775
1707208776 [9].谐:办成功。
1707208777
1707208778 [10].阴:暗中。
1707208779
1707208780 [11].称:符合。
1707208781
1707208782 [12].贰:离心。
1707208783
1707208784 [13].间:离间。
1707208785
1707208786 [14].颛:通“专”。
1707208787
1707208788 [15].阳:通“佯”,假装。
1707208789
1707208790 [16].盖:掩盖。
1707208791
1707208792 [17].承间:趁机会。
1707208793
1707208794 [18].繇:通“由”。
1707208795
1707208796 [19].善:亲善。
[ 上一页 ]  [ :1.7072087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