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11089e+09
1707211089
1707211090 黄巢要完成如此大兵力大范围的作战,无疑需要有相当的支撑作为政治与军事的资本。一方面,部队的战时消耗需要源源不断的给养和兵源补充;另一方面,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在地方层面,黄巢必须把卫戍部队的规模降到最小。这两个难题贯穿了古今中外的各种战争。
1707211091
1707211092 针对第一个难题,黄巢是通过以战养战的策略来加以解决的。黄巢部队的构成人员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故而起义军和深陷唐末腐朽政治的普通百姓是有共鸣的。然而,对于富贵人家,黄巢的起义军则采取了暴力的方式。起义军每到一处,一定会将当地的富户劫掠一空,所得的财产粮草,一部分留下自用,一部分分发给穷苦的百姓。通过这个方式,起义军既能够补充给养,又能够顺利地从百姓中补充兵源。
1707211093
1707211094 针对第二个难题,黄巢的做法也是十分决绝的,在己方无力获取利益的时候,也想方设法使得对方无法染指其中。黄巢的军事方针是极为坚定的,即以运动战为战略旨归,不纠结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将通过军事胜利所获之资源拱手让人的困境。针对这一难题,黄巢以地方世家大族作为突破口。从汉末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就是历代中央政府极力争取的对象,注重乡党传统的古代社会无论是在资源调配、舆论导向还是在治安维护上都需要这支力量的参与,政府需要节约行政成本以达到统治预期。黄巢起义军所到之处,世家大族均被连根拔起,这一政策极大动摇了唐政府的有效统治。每当朝廷收复一地,唐政府就会发现实现战损补充的行政举措可谓举步维艰,维护当地的治安问题也变得困难重重,归结其根源,实在于黄巢灭除地方世家大族的战略举措一举击溃了唐政府赖以统治地方的行政基础。
1707211095
1707211096 作为军事指挥的黄巢也确实是有才能的,古代历史上是很少有他那样展开大规模运动作战的。作为读书人的黄巢,却是一个与中国传统读书人情怀极为对立的人。虽然他为了笼络人心而去优待读书人,重用读书人,但如果读书人不能为其所用,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杀害。黄巢有能力,然而其为人却不甚宽厚,故而使得极具才能之人士难以为其所用。黄巢的起义作战最终也使得苍生蒙难,所谓“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秦妇吟》)即是。
1707211097
1707211098 黄巢的一生跌宕起伏。从盐商变成了读书人,最终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不甘于受体制的束缚,个性张扬,表现欲强,精力充沛,有行动力。起事之初,黄巢凭借着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军事统帅能力,有效利用了业已掌握的资源,然而同历来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一样,大多难保厥身。黄巢的失败乃在于他不懂得于斗争中扩大有利因素的道理,使本来能够得到的良机错失,终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黄巢并没有执掌一国的才能和器量,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心知肚明,以至于在最后的时刻,他对旁人说“砍下我的头,送去朝廷,求个富贵吧”。黄巢是这样在历史舞台上谢幕的。正史对他的评价是以负面的形态呈现的。
1707211099
1707211100 (唐剑明)
1707211101
1707211102 〔注释〕
1707211103
1707211104 [1].辩给:口才敏捷。
1707211105
1707211106 [2].亡命:亡命之徒。
1707211107
1707211108 [3].少:稍微。
1707211109
1707211110 [4].却:退。
1707211111
1707211112 [5].潜:悄悄。
1707211113
1707211114 [6].走:逃跑。
1707211115
1707211116 [7].且:将要。
1707211117
1707211118 [8].拒:抵御。
1707211119
1707211120 [9].火:焚烧。
1707211121
1707211122 [10].遽:惊慌。
1707211123
1707211124 [11].邀:拦截。
1707211125
1707211126 [12].比:等到。
1707211127
1707211128 [13].羸:破旧。
1707211129
1707211130 [14].燠:温暖。
1707211131
1707211132 [15].乡:通“向”。
1707211133
1707211134 [16].趋:奔赴。
1707211135
1707211136 [17].殆:大概。
1707211137
1707211138 [18].舍:居住。
[ 上一页 ]  [ :1.7072110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