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11236e+09
1707211236 [7].因:沿袭。
1707211237
1707211238 [8].属:附属。
1707211239
1707211240 [9].常:使恒久。
1707211241
1707211242 [10].备:齐备。
1707211243
1707211244 [11].易:更改。
1707211245
1707211246 [12].悉:详尽。
1707211247
1707211248 [13].掌:主管。
1707211249
1707211250 [14].目:看待。
1707211251
1707211252 [15].没:隐没。
1707211253
1707211254 [16].尝:曾经。
1707211255
1707211256
1707211257
1707211258
1707211259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703]
1707211260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四夷附录
1707211261
1707211262 〔选文〕
1707211263
1707211264 契丹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或曰与库莫奚同类而异种。其居[1]曰枭罗箇没里。没里者,河也。是谓黄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之故地,故又以为鲜卑之遗种。当唐之世,其地北接室韦,东邻高丽,西界奚国,而南至营州。其部族之大者曰大贺氏,后分为八部,其一曰伹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曰实活部,四曰纳尾部,五曰频没部,六曰内会鸡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嗢部。部之长号[2]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至其岁[3]久,或其国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以旗鼓立其次[4]而代之。被代者以为约[5]本如此,不敢争。某部大人遥辇次立,时刘仁恭据有幽州,数出兵摘星岭攻之,每岁秋霜落,则烧其野草,契丹马多饥死,即以良马赂仁恭求市[6]牧地,请听[7]盟约甚谨。八部之人以为遥辇不任[8]事,选于其众,以阿保机代之。
1707211265
1707211266 阿保机,亦不知其何部人也,为人多智勇而善骑射。是时,刘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9]入契丹。阿保机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汉人教阿保机曰:“中国之王无代立者。”由是阿保机益[10]以威制诸部而不肯代。其立九年,诸部以其久不代,共责诮[11]之。阿保机不得已,传其旗鼓,而谓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诸部许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12]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阿保机知众可用,用其妻述律策[13],使人告诸部大人曰:“我有盐池,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14]我。”诸部以为然,共以牛酒会盐池。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15],尽杀诸部大人,遂立,不复代。
1707211267
1707211268 ……
1707211269
1707211270 初,阿保机死,长子东丹王突欲当立,其母述律遣其幼子安端少君之扶余代之,将立以为嗣。然述律尤爱德光。德光有智勇,素已服其诸部,安端已去[16],而诸部希[17]述律意,共立德光。突欲不得立,长兴元年,自扶余泛海奔于唐。明宗因赐其姓为东丹,而更其名曰慕华。以其来自辽东,乃以瑞州为怀化军,拜[18]慕华怀化军节度、瑞慎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其部曲五人皆赐姓名,罕只曰罕友通,穆葛曰穆顺义,撒罗曰罗宾德,易密曰易师仁,盖礼曰盖来宾,以为[19]归化、归德将军郎将。又赐前所获赫邈姓名曰狄怀惠,抯列曰列知恩,荝剌曰原知感,福郎曰服怀造,竭失记曰乙怀宥。其余为“契丹直”者,皆赐姓名。二年,更赐突欲姓李,更其名曰赞华。三年,以赞华为义成军节度使。
1707211271
1707211272 ……
1707211273
1707211274 兀欲更名阮,号天授皇帝,改元曰天禄。是岁八月,葬德光于木叶山,遣人至镇州召冯道、和凝等会葬。使者至镇州,镇州军乱,大将白再荣等逐出麻答。据定州,已而悉[20]其众以北。麻答者,德光之从[21]弟也。德光灭晋,以为邢州节度使,兀欲立,命守镇州。麻答尤酷虐,多略[22]中国人,剥面,抉[23]目,拔发,断腕而杀之,出入常以钳凿挑割之具自随,寝处前后挂人肝、胫、手、足,言笑自若,镇、定之人不胜[24]其毒。麻答已去,冯道等乃南归。
1707211275
1707211276 ……
1707211277
1707211278 突厥,国地、君世、部族、名号、物俗,见于唐著[25]矣。至唐之末,为诸夷所侵,部族微[26]散。五代之际,尝[27]来朝贡。同光三年,浑解楼来。天成二年,首领张慕晋来。长兴二年,首领杜阿熟来。天福六年,遣使者薛同海等来。凡四至,其后不复来。然突厥于时最微,又来不数[28],故其君长史皆失不能纪[29]。
1707211279
1707211280 吐蕃,国地、君世、部族、名号、物俗,见于唐著矣。当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以安西都护府羁縻[30]西域三十六国。唐之军、镇、监、务,三百余城,常以中国兵更[31]戍,而凉州置使节度之。安禄山之乱,肃宗起[32]灵武,悉召河西兵赴难[33],而吐蕃乘虚攻陷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虏。文宗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虏之人见唐使者,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人民否?”其人皆天宝时陷虏者子孙,其语言稍变,而衣服犹不改。
1707211281
1707211282 选自《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1707211283
1707211284 〔赏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迁徙与融合,占据肥沃土地、农耕文化高度发达的汉民族开始在秦汉时期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王朝,秦王朝颁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也由之而发展繁荣。中原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散居于中国边境,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民族群居的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较中原大河文明相对落后。在这一背景下,汉民族长期占据着优势的地位,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基础,逐渐融入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民族。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冲突战争,如三代之时北方的猃狁,秦汉以来实力颇强的匈奴,隋唐之际强大的突厥以及势力颇盛的吐蕃、回鹘等。冲突之外也有因客观环境和民族交流等因素而和平融入汉民族者,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郡县对其实行统治管理。同时,还有少数民族发生人口迁移而主动融入汉民族的情况。上述三种情况的出现,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和疆域范围的扩大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1707211285
[ 上一页 ]  [ :1.7072112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