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1283
1707211284
〔赏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迁徙与融合,占据肥沃土地、农耕文化高度发达的汉民族开始在秦汉时期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王朝,秦王朝颁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也由之而发展繁荣。中原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散居于中国边境,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民族群居的生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较中原大河文明相对落后。在这一背景下,汉民族长期占据着优势的地位,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基础,逐渐融入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民族。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冲突战争,如三代之时北方的猃狁,秦汉以来实力颇强的匈奴,隋唐之际强大的突厥以及势力颇盛的吐蕃、回鹘等。冲突之外也有因客观环境和民族交流等因素而和平融入汉民族者,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郡县对其实行统治管理。同时,还有少数民族发生人口迁移而主动融入汉民族的情况。上述三种情况的出现,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和疆域范围的扩大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1707211285
1707211286
唐代的少数民族数量颇多,有奚、契丹、靺鞨、室韦、突厥、回鹘、吐蕃、南诏等。唐王朝前期国力较为强盛,兼及统治者颇具开明、进步的民族观,故而对少数民族一直实行互市、和亲、羁縻制度等友好的民族政策。盛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商业繁荣,唐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胡风”笼罩了整个长安,胡酒、胡姬、胡服、胡乐成为一时之风尚。同时,波斯人、天竺人、大秦人等各国人员相继来到中国政治的心脏长安,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达到又一个新的高峰。
1707211287
1707211288
与此同时,随着唐王朝国力的不断强盛,戍边的军队数量也得以发展壮大,大小不等的藩镇由此逐渐形成(详见《职方考》),藩镇守将的实权也日趋扩大,这就为唐王朝日后的陵夷埋下了隐患。与藩镇实力日趋过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朝廷内部的制度僵化和不思进取。唐王朝的统治者沉迷于享乐,国势日颓,江河日下,终于招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叛乱。安史之乱后,这些藩镇割据一方,自择将吏,兵骄逐帅,对内不能服从上级的命令,对外不能统一御敌,唐王朝一统的局面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危机。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在早期的民族交流融合中已经日渐壮大,和亲政策为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通商互市使其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唐王朝的册封制度又对其政权的稳固起到了巩固与推动作用。其后的唐肃宗就借助回鹘之力收复了两京,但同时也埋下了养虎为患的祸根。唐代后期,藩镇为壮大自身实力,也积极开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活动,购买其马匹用以扩充军队。藩镇为赢得少数民族的支持,积极对其进行笼络。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唐政府强盛国力和积极民族政策的影响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然而时至晚唐,已呈日薄西山之势的唐王朝不仅要面对藩镇的反叛之虞,还必须时刻提防着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可谓是朝乾夕惕。五代时,石敬瑭为争夺帝位,竟对契丹俯首,自称儿皇帝,竟不知民族气节为何物。后唐、后晋、后汉政权都是由沙陀人所建立的,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一窥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在政权更替进程中究竟有着何等千丝万缕的联系。
1707211289
1707211290
契丹是五代时期最为强大的少数民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流域,由游牧群居的八个部落联盟组成,每个部落均推举一名首领,领导本部落的生产、作战等事宜。契丹政权在部落联盟中设置于越,负责掌管联盟中的军事和行政大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担任于越这一职务,最终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阿保机通过血腥的镇压,打破了联盟首领三年任期的规定,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建元神册。契丹国在阿保机的带领下,制定法律,创立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逐渐统一了我国东北的广大地区。建国后,阿保机对中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辽天显元年(926年),病逝于征战的途中。其后,阿保机之妻述律平摄政,在她的支持下,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而本该践祚的阿保机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突欲)最终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继承阿保机的政策,继续发展改革经济、政治、文化,并一直觊觎中原政权,他帮助石敬瑭消灭后唐,获取了燕云十六州,为进一步南下入侵做好了准备。辽会同四年(941年),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剪灭后晋政权,然而因其暴虐统治,引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大同元年(947年),耶律德光病逝于引军北返的途中。述律太后支持耶律李胡(耶律德光之子)即位,耶律倍之子耶律阮(兀欲)并没有得到述律太后的支持。经过皇位的争夺战,述律太后败北,耶律阮得以承袭帝位,是为辽世宗。他通过建立枢密院等措施对政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他经常派遣使者入汉,又拥立郭威建立后周政权,可以说对中原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707211291
1707211292
通过《四夷附录》,我们还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五代之际,与中原王朝有着利害关系的奚、吐谷浑、鞑靼、党项、突厥、吐蕃、回鹘、于阗、高丽、渤海、新罗、黑水靺鞨、南诏蛮、牂牁蛮、昆明、占城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1707211293
1707211294
(李可)
1707211295
1707211296
〔注释〕
1707211297
1707211298
[1].居:居住地。
1707211299
1707211300
[2].号:称号。
1707211301
1707211302
[3].岁:时间。
1707211303
1707211304
[4].次:第二。
1707211305
1707211306
[5].约:约定。
1707211307
1707211308
[6].市:买。
1707211309
1707211310
[7].听:接受。
1707211311
1707211312
[8].任:担当。
1707211313
1707211314
[9].亡:逃跑。
1707211315
1707211316
[10].益:更加。
1707211317
1707211318
[11].诮:责备。
1707211319
1707211320
[12].廛:街市中货物储存、交易的场所。
1707211321
1707211322
[13].策:计谋。
1707211323
1707211324
[14].犒:酬赏。
1707211325
1707211326
[15].发:开始行动。
1707211327
1707211328
[16].去:离开。
1707211329
1707211330
[17].希:迎合。
1707211331
1707211332
[18].拜:授予。
[
上一页 ]
[ :1.7072112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