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12226e+09
1707212226 [12].阴:暗中。
1707212227
1707212228 [13].说:劝说。
1707212229
1707212230 [14].浸:渐渐。
1707212231
1707212232 [15].遗:赠送。
1707212233
1707212234 [16].见:被。
1707212235
1707212236 [17].白:报告。
1707212237
1707212238 [18].血食:受祭祀。
1707212239
1707212240 [19].尝:曾经。
1707212241
1707212242 [20].讽:暗示。
1707212243
1707212244 [21].利:贪图。
1707212245
1707212246 [22].素:向来。
1707212247
1707212248 [23].矜:夸耀。
1707212249
1707212250 [24].股:大腿。
1707212251
1707212252 [25].顾:回看。
1707212253
1707212254
1707212255
1707212256
1707212257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715]
1707212258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忠诚政治和摇摆政治,士人现实的人生选择
1707212259
1707212260 〔导言〕经过黎元倒悬,鼎祚屡易的五代动乱,北宋建国后统治者偃武修文,崇儒重礼,希望借此加强思想控制,以免重蹈五代乱亡之覆辙。欧阳修极重礼义廉耻、道德仁义,将其作为治国平乱的法器。他以为五代短世,人心败坏,君臣与父子之间相互残杀,却又能安然立世,寡廉鲜耻以此为甚。拥有儒家理念和信条的欧阳修对这种现象的出现甚为不满,他以为人臣应以仁义和忠信为旨归,食君之禄必然要忠君之事,极端蔑视不顾国家存亡而苟生的宵小之徒,在撰写《新五代史》时,欧阳修运用春秋笔法,以仁义廉耻作为笔削人物的准绳,法严词约,以期达到惩恶而劝善的目的。
1707212261
1707212262 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之冯道、敬翔二传,于史家笔削及评论中,渗透着儒家“忠君”伦理精神。冯道一生事四姓十君,以此作为荣耀,此种寡廉鲜耻之行径正与欧阳修儒教思想相抵牾,冯道遂遭挞伐,在流风不泯的古代专制王朝中被史家刻下了“无廉耻”的恶名。相比之下,敬翔作为一代之臣,因改朝换代自刭而死,但又非儒者所认为的“全臣”,因此需要读史者自我评判。
1707212263
1707212264 本书选录《敬翔传》和《冯道传》,以欧阳修的“春秋笔法”作为考察人物的坐标,据两人行事的历史功过,予以客观公允的评析。
1707212265
1707212266
1707212267
1707212268
1707212269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716]
1707212270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敬翔传
1707212271
1707212272 〔选文〕
1707212273
1707212274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自言唐平阳王晖之后。少好学,工[1]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2]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3]焉。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4]窘,为人作笺刺[5],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谓发曰:“闻君有故人,可与俱来。”翔见太祖,太祖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
1707212275
[ 上一页 ]  [ :1.7072122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