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2299
1707212300
敬翔自诩为唐朝平阳郡王敬晖的后代,家族世代为官,其父官至集州刺史。聪慧过人的敬翔自幼就受到来自家庭的熏陶,饱读诗书,按部就班地踏上了求取功名的道路。他参加了唐僖宗乾符年间的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或许满心落寞的敬翔还在寄希望于下次科举,而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爆发,唐王朝逐步走向了彻底崩溃的末路。为了在乱世中得以生存,敬翔开始流亡他乡,客居汴州,期间他投靠了朱温的手下——同乡王发。在此期间,敬翔并没有得到施展拳脚的舞台与机会,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自己创造机会,通过利用将士不识字的特点,在军中代人撰写奏章,写得通俗易懂又警醒深刻,引得大家纷纷传诵,为他赢得了声名,这在无形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韬光养晦的忍耐加上机智过人的谋略,使得敬翔不久便得到了朱温的赏识,赢得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结束了他仕途的困顿期。
1707212301
1707212302
敬翔为朱温指点江山三十余年,在朱温争霸的政治决策中可谓功不可没,同时敬翔也展现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在与蔡人秦宗权作战时,敬翔料事如神,参透军机,使朱温在中原的势力得到了稳固。此后,敬翔借箸代筹,奇谋良策不断,为朱温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招兵买马这一难题,让朱温能够击败对手,逐渐具备了问鼎天下的实力。当朱温刚愎自用之时,敬翔能够认清形势,对朱温进行切中肯綮的劝谏。敬翔不仅有运筹帷幄之能,亦深于世事。面对潜在的竞争对手,敬翔毫不手软,《旧唐书·李巨川传》载“判官敬翔,亦以文笔见知于全忠,虑得臣川减落名价,谓全忠曰:‘李谏议文章信美,但不利主人。’是日为全忠所害”。三十余年的辅佐之路,面对朱温这样的残暴狡诈之主,敬翔善于察言观色,揣度人心,在劝谏时都会力图保全朱温的颜面,常常采取点到即止的态度,即所谓“未尝显言,微开其端”,朱温往往能够体会并改正过失。正是由于敬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才使敬翔从馆驿巡官成了朱温的心腹,官至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到达了人生的巅峰。
1707212303
1707212304
朱温死后,朱友珪篡位,对敬翔颇为忌惮,“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同时他对敬翔的进谏也不予采纳。虽然朱友珪命敬翔为宰相,但久经政治风浪的他深知这是朱友珪利用自己作为先朝旧臣而安排的政治把戏,无非希望起到稳定朝政的作用。在认清形势后,敬翔开始因势而退,经常称病,上朝绝少发言论事,放权求闲,俨然如山中隐士。其后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宠信小人,国运每况愈下,面对即将到来的覆国之危,敬翔开始向皇帝进行劝谏,敬翔这一转变实际上源于其深知梁囯若亡则自己必将不得善终的政治洞见。直至亡国之际,敬翔仍劝谏不得,直到覆巢的紧要关头,梁末帝才幡然醒悟,然而败局已定,君主被杀,梁国终遭灭亡。后晋赦免了梁臣,同僚李振劝说敬翔一起入仕后晋,敬翔早以参透命运,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振离开后,敬翔便在家中自刎了。
1707212305
1707212306
其后,李振不但被后晋赐死,还成为刀笔吏之案俎,传其“无廉耻”之恶名。敬翔则因自刎,免于史家鱼肉,留于“览者”以断其善恶。
1707212307
1707212308
〔注释〕
1707212309
1707212310
[1].工:擅长。
1707212311
1707212312
[2].客:寄居。
1707212313
1707212314
[3].依:依靠。
1707212315
1707212316
[4].益:更加。
1707212317
1707212318
[5].刺:名帖。
1707212319
1707212320
[6].动静:情况。
1707212321
1707212322
[7].升:登。
1707212323
1707212324
[8].劳:慰劳。
1707212325
1707212326
[9].拜:授予。
1707212327
1707212328
[10].意:意料。
1707212329
1707212330
[11].佯:假装。
1707212331
1707212332
[12].稀:极少。
1707212333
1707212334
[13].遽:匆忙。
1707212335
1707212336
[14].麾:指挥。
1707212337
1707212338
[15].克:战胜。
1707212339
1707212340
[16].关:禀告。
1707212341
1707212342
[17].决:通“诀”,辞别。
1707212343
1707212344
[18].谢:道歉。
1707212345
1707212346
[19].省:察看。
1707212347
1707212348
[20].拒:抵抗。
[
上一页 ]
[ :1.7072122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