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2853
1707212854
历史证明,王潮的选择是极为正确的,王审知上台以后,延续了他哥哥一贯稳重务实的政策,采取保境安民的措施,致力于闽地的经济发展。王审知尊奉朝廷,终其一生也未曾称帝,他从不轻易对外动兵,一系列措施使得他治下的闽地得以长期处于和平的状态下,为闽地在乱世中谋求到了难得的发展良机。王审知出身贫寒,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能够身体力行,勤俭治国。由于他来自极其注重农耕的河南,故而在福建大力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福建的经济因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王审知统治福建的三十年间,是福建开发的关键时期,福建从此前华夏文明的边陲之地一跃发展为当时全国比较稳定繁荣的地区。特别需要肯定的是,福建地处一隅,武夷山和仙霞岭使得福建天然地与外界隔开,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王审知并没有因此断绝与中原的交通,而是与中原政权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即使在陆路阻断,海路损失高达十之四五的情况下,王审知仍然坚持朝贡。虽然这些举措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然而在客观上却使得福建始终维系着与中原的关系,福建由此并未脱离中国领土,这也是闽国灭国之后,福建再无分裂政权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1707212855
1707212856
在唐末五代这个空前的乱局中,原本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饱受着战乱之苦,许多人因此被迫背井离乡,到异乡去寻找安身之地,而尚待开发的南方往往成为他们最终的落脚点。王审知兄弟的入闽就是这一客观现实的典型代表,命运使得他们来到闽地,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他们又成为闽地的实际统治者。历史既给予他们机遇,也赋予他们以使命,即发展福建,使之成为华夏文明的又一片沃土。应当承认,王审知并不是一位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杰出政治家,他治下的闽地也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乐土,然而在其任内,王审知采取了各项措施,维护了福建的和平稳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使得福建从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鱼米之乡,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审知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也因此成为福建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杰出人物。
1707212857
1707212858
〔注释〕
1707212859
1707212860
[1].阙:朝廷。
1707212861
1707212862
[2].为:治理。
1707212863
1707212864
[3].遮:拦住。
1707212865
1707212866
[4].将:统率。
1707212867
1707212868
[5].有:占有。
1707212869
1707212870
[6].犹:仍。
1707212871
1707212872
[7].寝疾:卧病。
1707212873
1707212874
[8].知:主持。
1707212875
1707212876
[9].隔越:隔绝。
1707212877
1707212878
[10].每:经常。
1707212879
1707212880
[11].省:减少。
1707212881
1707212882
[12].晏:安宁。
1707212883
1707212884
[13].嗣:承袭。
1707212885
1707212886
1707212887
1707212888
1707212890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南唐世家
1707212891
1707212892
〔选文〕
1707212893
1707212894
李昪字正伦,徐州人也。世本微贱,父荣,遇唐末之乱,不知其所终。昪少孤[1],流寓濠、泗间,杨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状貌,养以为子。而杨氏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2]徐温,乃冒姓徐氏,名知诰。及壮,身长七尺,广颡[3]隆准[4]。为人温厚有谋。……时江淮初定,州、县吏多武夫,务[5]赋敛为战守,昪独好学,接礼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民稍[6]誉之。
1707212895
1707212896
……
1707212897
1707212898
五年,昪封齐王。已而[7]闽、越诸国皆遣使劝进,昪谓人望已归[8]。天祚三年,建齐国,置宗庙社稷,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十月,溥遣摄太尉杨璘传位于昪,国号齐,改元升元。
1707212899
1707212900
……
1707212901
1707212902
徐氏诸子请昪复姓,昪谦抑不敢忘徐氏恩,下其议百官,百官皆请,然后复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宪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为徐州判司;志生荣。乃自以为建王四世孙,改国号曰唐。
[
上一页 ]
[ :1.7072128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