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2953
1707212954
李昪的决心有着现实的依据,此时的南唐,在南方各个割据政权中实力最强,即使与中原的后晋相比也并不逊色,他完全有实力对外用兵以施展抱负。但李昪从不轻言兵戈,以保境安民作为既定国策,只求守住已有领土。即使面对吴越国这一敌对势力遇到灾害时,李昪也未曾贸然进攻,而是借机与之修好,致力于维持双方长期和平的局面。许多大臣对此做法颇多不解,南唐后来的重臣冯延巳就讥笑李昪为“田舍翁”,认为他毫无魄力。但是冯延巳根本就不明白,李昪的做法,在当时恰恰是最为稳重务实的选择。南唐政权确实在南方各势力中实力最为强大,但是与中原王朝相比,仍然处于劣势。既然李昪以统一中国为己任,那么最重要的对手当然还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政权,如果不断对南方其他割据势力穷兵黩武,则很有可能因国力遭到巨大的消耗而导致无力北伐。历史以李昪之子李璟的失误,最终证明了李昪决策的正确性。
1707212955
1707212956
与父亲李昪的做法迥异,李璟极为好战,即位后第二年便乘闽国内乱出兵,又和吴越作战,连年的征战使得国力遭到削弱。不久契丹入侵中原,北方大乱,这本是出兵北伐一统中原的大好时机,而此时的南唐对于出兵北伐却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坐失良机。李璟对此也十分后悔,这时他才真正体会到父亲临终前所嘱咐的“善交邻国,以保社稷”之箴言。此时的李璟若能调整政策,延续其父保境安民、不与邻国动兵的一贯政策,南唐或许能够重整旗鼓。然而李璟依旧穷兵黩武,他兴兵伐灭楚国,本身也是元气大伤,其后在面对后周的进攻时则完全处于下风,与周世宗柴荣作战更是接连失败,只得割让江北的广大地区,并且对后周称臣。至此,在与中原王朝的较量中,南唐的颓势再也无法扭转,到了第三代君主李煜执政时,面对着强大的北宋政权,则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只有亡国一途了。
1707212957
1707212958
南唐最重要的对手始终是北方的中原政权,在南方其他政权尚不足以对南唐构成威胁时,轻易对其他政权用兵,只会削弱自身的实力,而给北方的中原政权以可乘之机,从这一点来说,李璟对于南唐灭国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璟任人不当,重用像冯延巳这样的庸人来治理国家,同时不能平衡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诸如迁都、发行钱币这样的重大决策上又一误再误,劳民伤财,致使国家最终无力与中原政权相抗衡。李璟与其子李煜,皆精于词律,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但两人在政治上实在是乏善可陈,共同成为南唐亡国的主要责任人。
1707212959
1707212960
这里需要指出,虽然南唐政权的实力一度能够与中原王朝相抗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方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的事实,然而若对此时的南方与北方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考量,则南方地区还是处于等而下之的地位的。李昪采取守势,在壮大实力的同时却在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在李璟穷兵黩武,不断削弱南方实力的情况下,北方形成了对南方的压倒性优势。中原政权一旦出现柴荣这样的强势人物,则发动对南方的统一战争也便成为大势所趋。
1707212961
1707212962
(谢科峰)
1707212963
1707212964
〔注释〕
1707212965
1707212966
[1].孤:无父者之称。
1707212967
1707212968
[2].乞:给予。
1707212969
1707212970
[3].颡:额头。
1707212971
1707212972
[4].隆准:高鼻子。
1707212973
1707212974
[5].务:致力。
1707212975
1707212976
[6].稍:渐渐。
1707212977
1707212978
[7].已而:不久。
1707212979
1707212980
[8].归:归附。
1707212981
1707212982
[9].兵:兵器。
1707212983
1707212984
[10].吊:慰问。
1707212985
1707212986
[11].赒:周济。
1707212987
1707212988
[12].诮:讥讽。
1707212989
1707212990
[13].略:谋略。
1707212991
1707212992
[14].因:趁机。
1707212993
1707212994
[15].致:招来。
1707212995
1707212996
[16].业:已经。
1707212997
1707212998
[17].益:增加。
1707212999
1707213000
[18].劳:慰劳。
1707213001
1707213002
[19].轻肆:轻慢放肆。
[
上一页 ]
[ :1.7072129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