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3935
1707213936
四次战役充分显示了耶律休哥的军事才能,他有力排众议的气魄、指点江山的气概以及冷静睿智的判断能力,然而真正使耶律休哥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当归结于他的仁侠之心。耶律休哥“身更百战”,却“未尝杀一无辜”,他见北方人民饱受宋辽战乱之苦,便“省赋役、恤孤寡”,不再兴兵南犯,还“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远近向化,边鄙以安”。耶律休哥之所以能每战皆捷,除了他的军事才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治理边境时采取了劝扶农桑的政策,他“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得以大治,民心所向是耶律休哥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1707213937
1707213938
拂去岁月的风尘,反思这四次战役,留给了后人许多启迪,辽胜宋败的原因实在于民心所向。耶律休哥虽是一代名将,然而仅凭他一人之力显然是无法挽狂澜于既倒的。据《太宗实录》记载,宋太宗于北伐之前曾下诏申明出兵之意乃在于“爰兴师律,以正封疆。拯溺救焚,聿从于民望”,但是,“边民蚩蚩,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这与前所述及之耶律休哥推行“立更法”和“劝农桑”的政策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辽朝将帅有勇有谋且获得民心,可谓尽得“天时地利人和”。由此看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信非虚语。
1707213939
1707213940
〔注释〕
1707213941
1707213942
[1].器:气度。
1707213943
1707213944
[2].创:损伤。
1707213945
1707213946
[3].却:退。
1707213947
1707213948
[4].阵:排兵布阵。
1707213949
1707213950
[5].罄:尽。
1707213951
1707213952
[6].劳:慰劳。
1707213953
1707213954
[7].均:协调。
1707213955
1707213956
[8].薄:迫近。
1707213957
1707213958
[9].亡:逃跑。
1707213959
1707213960
[10].爨:烧火做饭。
1707213961
1707213962
[11].京观: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1707213963
1707213964
[12].略:掠夺。
1707213965
1707213966
[13].潦:大雨。
1707213967
1707213968
1707213969
1707213970
1707213972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范仲淹列传
1707213973
1707213974
〔选文〕
1707213975
1707213976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1]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2]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3],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1707213977
1707213978
……
1707213979
1707213980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4]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1707213981
1707213982
……
1707213983
1707213984
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5]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6]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请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7]青涧以据贼冲[8],大兴营田,且听[9]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诏以为康定军。
[
上一页 ]
[ :1.7072139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