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5918
1707215919
一切政治社会危机都是制度问题,南宋军事屡败的根源是继承自北宋开国以来所确立的“守内虚外,重文轻武”这一原则。南宋政权建立之后,对外要应对南侵的金兵,对内要平定流寇集团,武将的地位有所提高,拥有较多军事指挥权和固定的地盘,甚至还拥有较固定的军队。武将对儒生较为轻视,南宋政府越来越感觉武官存在着尾大不掉之势,遂有绍兴七年(1137年)至十二年相继罢黜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张俊四名大将兵权之举,又走到“重文轻武”的老路上去。守内虚外的表现之一是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张浚、虞允文之后,尤其是孝宗晚年,再图进取的雄心壮志已渐失。守内虚外的重点是消灭政权内部威胁皇权的力量,宋孝宗数次易相即是此一政策的明证。此举固然防止了宰相专权,但也使得人才的能力不能得到尽情的施展与发挥,可谓是叶公好龙之举。
1707215920
1707215921
文官治国是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一项战略性国策,文人入仕,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有文化的官僚阶层,模铸了一代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南宋初年这一政策略有松动,立即遭遇文官集团的强烈反抗,于是便有了第二次削兵权的动议。祖宗家法给予了文官优越的地位与心理优势,赋予文官猜忌武将的权力,武将若构成对祖宗家法的挑战,则权力遭受到削弱也就成为符合历史逻辑的事情了。这种政治权力分配模式决定了南宋王朝只能采取守势。守成,是南宋帝王的心态,唯南宋孝宗登基后思有所作为,但年老后亦颇为不振。
1707215922
1707215923
孝宗不对症下药,适当调整政治制度,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中兴之治的。他暂时摆脱了祖宗家法,行之不远,却又重归老路。这是孝宗的悲剧,更是南宋一朝的悲剧。
1707215924
1707215925
〔注释〕
1707215926
1707215927
[1].遗:给予。
1707215928
1707215929
[2].识:通“帜”,标志。
1707215930
1707215931
[3].少:稍微。
1707215932
1707215933
[4].寤:通“悟”,觉悟。
1707215934
1707215935
[5].会:适逢。
1707215936
1707215937
[6].造膝:促膝。
1707215938
1707215939
[7].法:效法。
1707215940
1707215941
[8].庶几:也许可以。
1707215942
1707215943
[9].歆:祭祀时鬼神享受祭品的香气。
1707215944
1707215945
[10].果:成为事实。
1707215946
1707215947
[11].遽:仓促。
1707215948
1707215949
[12].称:符合。
1707215950
1707215951
[13].趋:礼节性地小步快走,以示恭敬。
1707215952
1707215953
[14].掖:扶。
1707215954
1707215955
[15].略:稍微。
1707215956
1707215957
[16].愀:忧惧。
1707215958
1707215959
[17].麾:同“挥”。
1707215960
1707215961
[18].格:制度。
1707215962
1707215963
[19].邀:拦截。
1707215964
1707215965
[20].间道:偏僻的小路。
1707215966
1707215967
[21].悉:都。
[
上一页 ]
[ :1.7072159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