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16375e+09
1707216375 采石一战虽小,但其战略意义却颇为重大:一是遏制了金海陵王从采石南渡长江的企图,使女真将士对长江天险产生畏惧的心理,成为日后造成兵变的一大因素;二是结束了宋军自金兵渡淮河以来连战连败的势头,终于在关键的时刻和地点击退了金军。自古以来,如南北朝时期,侯景率军南渡攻破石头城,隋军南进俘获陈后主,宋太祖一统江南擒获南唐后主李煜,金帅完颜宗弼过江穷追宋高宗等战事有一个共同点,即北方军队皆是从采石一带渡过长江天险的。虞允文在采石挡住了金兵,对宋军士气的恢复影响极大,就如抗金名将刘锜对前来探病的虞允文所说的那样:“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结合采石之战发生前宋军在两淮战场屡屡败退的窘境,我们应该体会到刘锜言论中的深层次方面,采石之战的获胜非由南宋政权的武将主导,而是由一儒生指挥并因此而获得胜利的,其中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侥幸取胜和虞允文成名的背后,却暗含着南宋战备废弛和兵政腐败的阵阵隐忧。
1707216376
1707216377 总体而言,采石之战沉重地挫败了金军不可一世的锐气,同时在客观上加速了海陵王完颜亮统治力量趋于分裂和崩溃,此役是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被宋人誉为“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虞允文的大功,并不在于战果的大小,而在于能够以大无畏的精神,承担起本来并不应该由他来承担的责任。这既是他得以成功的原因,也是凸显他士人精神的伟大之处。《宋史》曰:“允文许国之忠,炳如丹青”,可以说,这一评价是毫不为过的。毛泽东在研读二十四史时,也对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抗金的战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写下了“伟哉虞公,千载一人”这样的赞语。
1707216378
1707216379 〔注释〕
1707216380
1707216381 [1].将:统率。
1707216382
1707216383 [2].措置:处理。
1707216384
1707216385 [3].被:受。
1707216386
1707216387 [4].趣:催促。
1707216388
1707216389 [5].去:离开。
1707216390
1707216391 [6].束:绑。
1707216392
1707216393 [7].任:承担。
1707216394
1707216395 [8].植:竖立。
1707216396
1707216397 [9].刑:杀。
1707216398
1707216399 [10].甫:才。
1707216400
1707216401 [11].麾:指挥。
1707216402
1707216403 [12].绝:横渡。
1707216404
1707216405 [13].薄:迫近。
1707216406
1707216407 [14].小:稍微。
1707216408
1707216409 [15].却:退。
1707216410
1707216411 [16].闻:闻名。
1707216412
1707216413 [17].会:适逢。
1707216414
1707216415 [18].悉:全。
1707216416
1707216417 [19].部分:部署。
1707216418
1707216419 [20].宿:预先。
1707216420
1707216421 [21].按:检查。
1707216422
1707216423 [22].谢:谢罪。
1707216424
[ 上一页 ]  [ :1.7072163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