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16476e+09
1707216476
1707216477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元帝国的政治中心逐渐由原先北方的草原地区转变为南方的农耕地区。大蒙古国时代普遍采取的依赖汉人世侯维持对中原汉地进行“间接统治”的政策也必须转变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样做的目的便在于求取有效控制汉地并免除其尾大不掉之忧。同时,在汉人儒臣的影响下,忽必烈力图以“汉法”治理汉地,而汉法中最重要的政治模式便是中央集权制,这就与蒙古国原有的分封制度发生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因此取消分封特权便会激起蒙古贵族的集体反对,导致国本动摇,执行起来甚为不易。与此相反,压榨汉人世侯从而攫取巨大的政治利益却是忽必烈执政时积极推行的重要政策。史天泽作为汉人世侯,一方面在忽必烈召问治国安民之术时提出“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沛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应,内外休息”的政治主张,在就任中书右丞相时更是将这一政治主张作为治国安民之术次第施行,使汉法在特殊的条件下得以推行,忽必烈时期出现的“中统至元初治”局面与此关系紧密;另一方面,史天泽不仅亲率大军平定了在山东叛乱降宋的世侯李璮,而且在事后有人追究李璮叛乱原因并将其归咎为汉人世侯之权太重时,史天泽上奏称:“兵民之权,不可并于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在主动要求削权的同时亦将先前朝廷正式赏赐给他的封地卫州一并退还,史家子弟一日之间解虎符及金、银符者达十七人(见《牧庵集》),其政治身份也从割据的世袭领主转变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的官僚家族。不久之后,史天泽的中书右丞相之职也被免去。然而,由于史天泽功勋卓著,深受忽必烈的倚重,所以很快史天泽又复官为中书左丞相之职。
1707216478
1707216479 忽必烈曾召史天泽商议进军灭宋的方略,史天泽认为:“此国大事,可命重臣一人如安童、伯颜,都督诸军,则四海混同,可计日而待矣。”为发起渡江作战,忽必烈下令将原来的荆湖行院和淮西行院都改为行省,拟命令各自指挥属军南下。史天泽对此策略提出:“今大师方兴,荆湖、淮西各置行省,势位既不相下,号令必不能一,后当败事。”忽必烈采纳了史天泽的建议,将淮西行省降为行院,荆湖行省称为河南等路行中书省,通过调整指挥机构,确保前线作战号令齐一,杜绝令出多门情况的出现。同时史天泽提出以安童、伯颜等蒙古重臣统兵,自己仅任副将,不可不谓用心良苦。在临终之时,史天泽还上奏忽必烈:“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他高屋建瓴的军事眼光和理政手腕,在元廷攻灭南宋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707216480
1707216481 史天泽及其家族是汉地世侯的首要代表,也是蒙元初期河北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唯一官至右丞相高位的汉族代表人物。与当时的多数世侯不同,之前史天泽从未奉仕于金或宋,而在归附蒙古以后他一心相随到底。以后人之见,他的战略眼光与治政能力极为独到,使得史氏一族成为元朝统一后北方最为显赫的汉人家族之一。
1707216482
1707216483 〔注释〕
1707216484
1707216485 [1].赀:通“资”,资财。
1707216486
1707216487 [2].易:交换。
1707216488
1707216489 [3].济:救济。
1707216490
1707216491 [4].桴鼓:战鼓。
1707216492
1707216493 [5].斫:偷袭。
1707216494
1707216495 [6].克:战胜。
1707216496
1707216497 [7].御:阻挡。
1707216498
1707216499 [8].沛:充沛。
1707216500
1707216501 [9].庶:可能。
1707216502
1707216503 [10].秉:执掌。
1707216504
1707216505 [11].次第:依次。
1707216506
1707216507 [12].括户:登记人口。
1707216508
1707216509 [13].蹙:逼迫。
1707216510
1707216511 [14].阴:暗中。
1707216512
1707216513 [15].俾:使。
1707216514
1707216515 [16].摄:代理。
1707216516
1707216517 [17].叨:承受。
1707216518
1707216519 [18].竟:最终。
1707216520
1707216521 [19].总:统领。
1707216522
1707216523 [20].擐:穿。
1707216524
1707216525 [21].宣力:效力。
[ 上一页 ]  [ :1.7072164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