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16796e+09
1707216796 因为西夏的独立,宋不得不放弃了对甘肃一带的有效控制,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长城南部沿线区域均被西夏占领,对于大宋而言,这意味着传统的西域交通线路被夺去,当然丝绸之路并没有断绝,但是掌控了该要道的西夏,可任意向过路商品征收关税。这让宋如鲠在喉,加上西夏原只是朝贡体系下的藩属,如果其他藩属也效仿自立,岂不是呈多米诺骨牌效应了么?因而宋对西夏比对辽国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抗争决心。大宋不承认元昊建国称帝的合法性,下诏削夺赐姓、官爵,悬赏元昊的首级,宋夏战争由此爆发。
1707216797
1707216798 大宋在经济实力上占优,宋仁宗派遣韩琦、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领军与西夏决战。韩琦制敌重在进讨,以攻代守,在好水川之战中,元昊运用妙计,使北宋大将任福率领的征讨大军位置暴露无遗,遭到西夏铁骑部队痛杀,此战宋兵死亡高达一万多人,几十名将校只有一人得以生还,韩琦遭到降职。而范仲淹制敌在于招抚,以守带攻,他整顿边境军制,训练士卒,修筑城寨,注意安抚边境羌族,“以夷制夷”策略有效地抑制了西夏的扩张。
1707216799
1707216800 宋夏战争消耗数年,双方都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对于西夏,因为战争和带来的经济封锁,使西夏百姓进口不了大宋的绢帛粮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出口不了青白盐,党项民众对此颇有微词,“元昊虽数胜,然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而对于大宋,既无法征服西夏,也担忧西夏与辽结盟,因而选择与西夏讲和。讲和乍看之下是懦夫的无奈,却也包含统治者智慧的抉择,无论北宋还是西夏,都是基于本方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才选择了终战。夏帝国与辽帝国、大宋帝国长期三足鼎立,西夏后继统治者长期遵循“战则衰,和则兴”的方针,尽可能与大宋、大辽、大金保持和平状态,不少统治者还崇尚儒学,倡导佛教,制律作乐,典章文物灿然成一代宏观。
1707216801
1707216802 〔注释〕
1707216803
1707216804 [1].略:谋略。
1707216805
1707216806 [2].准:鼻子。
1707216807
1707216808 [3].绯:大红色。
1707216809
1707216810 [4].勒:统率。
1707216811
1707216812 [5].衣:穿。
1707216813
1707216814 [6].悉:全。
1707216815
1707216816 [7].阻:依靠。
1707216817
1707216818 [8].典:掌管。
1707216819
1707216820 [9].备:防御。
1707216821
1707216822 [10].直:当值。
1707216823
1707216824 [11].听:听凭。
1707216825
1707216826 [12].渝:改变。
1707216827
1707216828 [13].胙:赏赐。
1707216829
1707216830 [14].册:册封。
1707216831
1707216832 [15].籍:登记。
1707216833
1707216834 [16].第:但。
1707216835
1707216836
1707216837
1707216838
1707216839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775]
1707216840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营卫志
1707216841
1707216842 〔选文〕
1707216843
1707216844 周官土圭之法:日东,景夕多风;日北,景长多寒。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1]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2]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3]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4]。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1707216845
[ 上一页 ]  [ :1.7072167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