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6875
1707216876
何谓“捺钵”?即辽朝君主在游猎捕鱼地区所设的牙帐(行宫)。在牙帐北面的北面官主要是管理契丹事务,北枢密院统管军马;在牙帐南面的南面官主要治理汉人户籍赋税事务,南枢密院不过问军权。辽代的决策中枢,不在五京,而在流动的捺钵,“皇帝四时巡狩,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捺钵中的皇帝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契丹和属国的政务。汉人的事务,委托中书省代为办理,县令以上的政务可以先实施,具体细节等到夏冬捺钵议事的时候再禀告皇帝追认。冬夏捺钵大政会议后,皇帝就起牙帐去春水秋山,全体契丹官员及一部分汉人官员随行,大部分汉人官员返回中京留守并处理汉人的事务,这实际就是蕃汉分治。
1707216877
1707216878
塞北地区有别于中原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形成了契丹人豪放不羁的民族性格和剽悍尚武的民族精神,而且孕育了居无常处的议政方式和特色鲜明的捺钵制度文化。
1707216879
1707216880
契丹的捺钵制度是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大辽建国后出现的特殊政治、经济形势交相作用的产物,这种制度与辽朝创行的南北面官制互为表里,一方面保护了燕云、渤海地区进步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保持和发扬了本民族固有的经济文化传统,从而在巩固政权、维护统一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辽朝的统治者借助捺钵制度来强化契丹人的民族意识,突出北面官的决策地位,借以团结部民、减少阻力,并保持了南北的政治统一,借助推行改革来实现国家的进一步富强,而又不丢失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探究捺钵制度,还能发现其实契丹人在转徙流动中实现了有节制的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且因地、因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
1707216881
1707216882
捺钵制度不仅对当时的契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被金、元、清等后世王朝所承袭,善于骑射的满族人建热河山庄避暑纳凉,建木兰围场秋季行猎,这也无疑是对辽代契丹人捺钵文化的吸收与传承。辽朝捺钵制度对于亚欧大陆上的草原民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1707216883
1707216884
捺钵制度不仅传播、弘扬了契丹民族文化,也吸纳了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有效竞争,也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带来了新的因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1707216885
1707216886
(王骁)
1707216887
1707216888
〔注释〕
1707216889
1707216890
[1].畋:打猎。
1707216891
1707216892
[2].浸:同“侵”。
1707216893
1707216894
[3].违:避开。
1707216895
1707216896
[4].常:规律。
1707216897
1707216898
[5].卓:直立。
1707216899
1707216900
[6].泮:融解。
1707216901
1707216902
[7].去:距离。
1707216903
1707216904
[8].麾:同“挥”。
1707216905
1707216906
[9].荐:进献。
1707216907
1707216908
[10].举:演奏。
1707216909
1707216910
[11].酬酢:饮酒时主客互相敬酒。
1707216911
1707216912
[12].尝:曾经。
1707216913
1707216914
[13].效:仿效。
1707216915
1707216916
[14].夷:平坦。
1707216917
1707216918
[15].时:时常。
1707216919
1707216920
[16].傅:通“附”。
1707216921
1707216922
[17].卫:保卫。
1707216923
1707216924
[18].铺:驿站。
[
上一页 ]
[ :1.7072168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