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7700
1707217701
忽必烈在即位之初就认识到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四位蒙古大汗统治时期的缺陷,因此提出变革的思想。许衡作为理学宗师,积极仕元并力劝忽必烈“行汉法”,这种华夷观念的提出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消除了汉人儒士仕元的思想障碍。忽必烈采纳了许衡的建议,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立翰林国史院,修撰辽、金史。“右丞相史天泽监修国史,左丞相耶律铸、平章政事王文统监修辽、金史,仍探访遗事。”立翰林国史院修撰辽、金史即表明忽必烈对中原历史的重视,同时也是继承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标明元朝的正统地位。至元四年(1267年)“敕上都重建孔子庙”。孔子作为汉人儒士的至圣先师,具有崇高的地位,孔子庙的修复即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可,也起到了拉拢汉人儒士的作用。第二,下令“诏军中所俘儒士听赎为民”、“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才异等,列名上闻,以听擢用。”这种任用汉人儒士的政策,是战争时期的非常之举,虽不具有常规性,但正是这种临时性的措施使忽必烈认识到汉人儒士的关键性作用。第三,建立行省等行政机构。完善的稳固的行政体制的形成为元朝的稳定和中兴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王恽《秋涧集·中堂记事》的统计,僚佐百余人中,百分之九十是汉人。在燕京设立的行中书省,除丞相祃祃外,其他三名长官都是汉人,他们是平章政事王文统、平章政事赵壁、参知政事张易。
1707217702
1707217703
从中统初年朝廷的用人来看,汉官仍然是为忽必烈所信任与重用的。但中统三年(1262年)益都行省长官、江淮大都督李璮举兵反叛,对忽必烈影响很大,成为他用人政策彻底转变的导火线,自此以后,忽必烈任用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善于“理财”之臣,疏远了“汉法”派人士,以儒治国的道路几乎就此中断,元朝也就此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1707217704
1707217705
〔注释〕
1707217706
1707217707
[1].事:侍奉。
1707217708
1707217709
[2].延:招请。
1707217710
1707217711
[3].属:委托。
1707217712
1707217713
[4].抚循:抚慰。
1707217714
1707217715
[5].薄:迫近。
1707217716
1707217717
[6].计:估计。
1707217718
1707217719
[7].瘗:掩埋。
1707217720
1707217721
[8].次:驻扎。
1707217722
1707217723
[9].安辑:安抚。
1707217724
1707217725
[10].遽:仓促。
1707217726
1707217727
[11].具:准备。
1707217728
1707217729
[12].悉:全。
1707217730
1707217731
[13].括:搜求。
1707217732
1707217733
[14].传:驿马。
1707217734
1707217735
[15].去:距离。
1707217736
1707217737
[16].趋:奔赴。
1707217738
1707217739
[17].发:遣送。
1707217740
1707217741
[18].尝:曾经。
1707217742
1707217743
[19].会:适逢。
1707217744
1707217745
[20].将:统率。
1707217746
1707217747
[21].仍:还。
1707217748
1707217749
[22].戢:止息。
[
上一页 ]
[ :1.70721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