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8893
1707218894
宋代的灭亡,在赵孟頫的心里也是留下了故国之思的,但是身为元朝臣子,他深处这种矛盾中,却依旧能够心系百姓,秉持为国忠心,这十分可贵。官场的复杂以及其自身的前代遗民的身份,使得他在官场的周旋显得异常艰辛,但即便置身于如此环境,他依然能够圆满地处置各项事务并且维护自己的地位。他所展现的是一种平和中庸的智慧,但是这种平和或“圆滑”,却并不是一味地妥协和忍让,他依然可以在百官畏惧权势、沉默不语的时候勇敢站出来,提醒皇帝而又让人心服口服。
1707218895
1707218896
身为前朝遗民官居要职,久之流言蜚语也是不断滋生。赵孟頫在某种程度上也对自己的特殊了然于心,但他却能够深明大义,要求远离京城,无怪乎皇帝对他格外仰仗和照顾。皇帝称呼他的字而不称名,甚至将他比作唐朝的李白和宋朝的苏轼。有人想要离间皇帝和他之间的关系,但是皇帝对那些人的话都当作耳旁风。赵孟頫几个月没有进宫,皇帝便问左右侍从原因,他们说是因为赵孟頫年纪大怕冷,皇上就赏赐给他貂鼠裘。心系天下黎民苍生却又不为功名利禄所牵绊,并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赵孟頫的为人处事确实与众不同。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派使者赠给他《孝经》,次年又赐给他美酒和衣服。这一年六月赵孟頫去世,追封为赵国公,谥号文敏。
1707218897
1707218898
赵孟頫除了漫长的政治生涯,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小觑,他的著作有《尚书注》、《琴原》、《乐原》,妙趣横生,诗文更是清邃奇逸,书法绘画闻名天下,至今影响深远。纵观他的一生,没有大起大落,展现的更多是一种浩然的人格魅力。赵孟頫满怀着一颗忧国忧民却又谦卑忠诚的心,所以他成就的不仅仅是元代的兴盛,更是中国数千年来无数忠臣的丰碑,是一种超脱了历史局限的气节,一种跨越了狭隘的历史定义的忠诚。在流言蜚语中能够坚守自我,在宠幸倍加时能够保持清醒理智,在功名利禄之中能够懂得取舍退让,赵孟#用一生诠释了达观和超脱。
1707218899
1707218900
(李蕾)
1707218901
1707218902
〔注释〕
1707218903
1707218904
[1].第:达官贵人的宅院。
1707218905
1707218906
[2].用:因为。
1707218907
1707218908
[3].益:更加。
1707218909
1707218910
[4].逸:隐士。
1707218911
1707218912
[5].抵:抵偿。
1707218913
1707218914
[6].讥:讽刺。
1707218915
1707218916
[7].慢:怠慢。
1707218917
1707218918
[8].径:直接。
1707218919
1707218920
[9].比:等到。
1707218921
1707218922
[10].谴:责备。
1707218923
1707218924
[11].按:查考。
1707218925
1707218926
[12].执:坚持。
1707218927
1707218928
[13].陷:陷害。
1707218929
1707218930
[14].但:只。
1707218931
1707218932
[15].沮:阻止。
1707218933
1707218934
[16].蠲:通“捐”,减免。
1707218935
1707218936
[17].庶几:也许可以。
1707218937
1707218938
[18].弭:消除。
1707218939
1707218940
[19].苏:休养生息。
1707218941
1707218942
[20].操履:操行。
[
上一页 ]
[ :1.7072188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