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19252
[22].竟:最终。
1707219253
1707219254
[23].赉:赏赐。
1707219255
1707219256
[24].行:将要。
1707219257
1707219258
[25].相:使为宰相。
1707219259
1707219260
[26].器:气度。
1707219261
1707219262
[27].殆:大概。
1707219263
1707219264
[28].偾:毁坏。
1707219265
1707219266
[29].逾:超过。
1707219267
1707219268
[30].疾:憎恨。
1707219269
1707219270
[31].且:将。
1707219271
1707219272
[32].少:稍微。
1707219273
1707219274
[33].谢:辞别。
1707219275
1707219276
1707219277
1707219278
1707219280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藩王胜利,封建诸侯的隐患结局
1707219281
1707219282
〔导言〕明代政治自太祖朱元璋崩殂后逐渐陷入了难以调和的激烈内斗中,朱棣从建文帝手中攫夺了政治的最高权力,是为明成祖。在中央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统治形态中,藩王趁中央政府实力较弱之际举兵发难以期攘夺更大政治利益的现象可谓是史不绝书,西汉时期有吴楚七国之乱,西晋时期有八王之乱,时至明代,则有靖难之役,朱棣无疑是这场政变最大的获益者。
1707219283
1707219284
按照明朝的政治架构,驻守北京,贵为燕王的朱棣本是根本无法起兵造难的,从军事实力进行对比,仅仅掌控北平、保定、永平三府的朱棣也是根本无力同建文帝抗衡的。然而历经三年的苦战,朱棣竟得以一举攻克南京,继承皇位,建文帝则下落不明,空留历史的叹嗟。
1707219285
1707219286
朱棣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军事作战中的谋划得当和出奇制胜。他的主要谋臣姚广孝在关键时刻屡屡为其出谋划策,稳定后方,为“靖难之役”的最终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为论述的基点,我们便会发现,建文帝的失败则同他的优柔寡断和徒信儒生治国有着很大的关系。读书人信奉儒家学说,以忠君爱国作为立身之本,除非君王荒淫无耻已至极点,否则臣子绝不可妄议废立之事。而方孝孺其人则践行了儒者的信念,以十族惨遭屠灭的悲剧捍卫对建文帝的忠贞。
1707219287
1707219288
本书选录《明史》中的《明成祖本纪》、《方孝孺列传》和《姚广孝列传》,旨在通过剖析攻守双方的角度来展示明初“靖难之役”的全过程,分析明成祖与姚广孝化劣势为优势的整个过程,同时体悟方孝孺用铮铮铁骨来捍卫人臣忠义的崇高道德品质。
1707219289
1707219290
1707219291
1707219292
1707219294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明成祖本纪
1707219295
1707219296
〔选文〕
1707219297
1707219298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1]藩北平。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2]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1707219299
1707219300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3]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4]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5]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
1707219301
[
上一页 ]
[ :1.7072192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