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21348
1707221349
当时的治水者多主张分流政策,对于黄河这样水患频繁的河流就更是如此,“川壅而溃……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完全符合古代治水的普遍经验,这就使得古人在治理黄河时以至拘泥于成见而无创新。潘季驯出生于水清山秀的江南,但他不同于其他的治河官员,在长期的实地考察和治水经验的积累中对黄河迥异于江南各河流的特性有着深入的见解。“黄河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非极汛溜,必致停滞。”黄河多沙,分流会导致河水流速渐缓,河道更易淤积,这才是黄河频繁改道决口的重要原因。潘季驯认识到,对于黄河绝不能仅关注治水,还必须关注治沙。经过细致的考察,他提出了靠自然之力解决淤沙的办法,“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在第三次受命治河时他写作了著名的《两河经略疏》,提出以“堵决、筑堤、复故道”为中心的治理方案,将“古之下策”的筑堤束水转变为治理黄河的“今之上策”。经过他的治理,黄河两岸筑起的高堤,有效地将河水束于主河道,加快了流速刷深了河道,在一些特定地段建立滚水坝以适当分流,同时在容易形成洪水之处建造遥堤,保证了黄河干道的稳定。潘季驯指导兴建的高家堰和洪泽湖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是苏北重要的水利工程。不拘泥于成例,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统筹全局,以长远为大计,潘季驯对黄河的治理,体现了我国水利思想进入了成熟之高峰。
1707221350
1707221351
〔注释〕
1707221352
1707221353
[1].行:实施。
1707221354
1707221355
[2].坐:获罪。
1707221356
1707221357
[3].会:适逢。
1707221358
1707221359
[4].藉:凭借。
1707221360
1707221361
[5].度:估量。
1707221362
1707221363
[6].常:规律。
1707221364
1707221365
[7].昏垫:水灾。
1707221366
1707221367
[8].役:事。
1707221368
1707221369
[9].幽:监禁。
1707221370
1707221371
[10].宥:宽恕。
1707221372
1707221373
[11].讦:揭发过失或阴私。
1707221374
1707221375
[12].讼:争辩。
1707221376
1707221377
[13].奠:安定。
1707221378
1707221379
[14].隳:毁。
1707221380
1707221381
[15].习:熟悉。
1707221382
1707221383
[16].去:离开。
1707221384
1707221385
1707221386
1707221387
1707221389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徐光启列传
1707221390
1707221391
〔选文〕
1707221392
1707221393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1707221394
1707221395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1]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2]给以民兵戎械。
1707221396
1707221397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3]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
上一页 ]
[ :1.7072213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