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26705
1707226706
“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礼”是外形活动的表现。“礼”以简约为主,“乐”以丰满为主。“礼”主简约,但人应奋勉,在奋勉行动中达到完美的境地;“乐”主丰满,但人应返本,在返本行动中达到完美的境地。“礼”主简约,如人不知奋勉,“礼”就会消亡;“乐”主丰满,如人不能返本,“乐”就会放纵。所以“礼”有回报,而“乐”有归宿。“礼”有回报,人们就欢乐;“乐”有归宿,人们就心安。“礼”的回报,“乐”的归宿,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
1707226707
1707226708
“乐”是使人欢乐的,欢乐是人之恒情所不能避免的。欢乐必然由声音表现出来,由舞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人们所制作的“乐”。声音、形象以及所反映的性情的变化,都在这里表现出来了。所以人不能没有欢乐,欢乐就不能没有声音形象。有声音形象而不合礼仪,就不能不发生混乱。先王担心这种混乱状况,所以制定了《雅》、《颂》之声作为引导,使声音足以使人欢乐而不放任,使文辞足以使人感到清晰而不至散失,使歌曲的曲折与平直、复杂与简练、质朴与完善,以及节奏的变化,足以感动人们的善心就是了,不使放纵的念头、邪恶的气质沾染自己的意志,这就是先王作乐的道理。因此,在宗庙里奏乐,君臣上下一起听,没有不融和恭敬的;在家族或乡里奏乐,长辈幼年一起听,没有不融和恭顺的;在家庭里奏乐,父子兄弟一起听,没有不融和亲爱的。所以作乐先要审察律数,定出谐和的声音,然后以乐器来表示节奏,节奏和合以组成乐曲,这是为了促进父子君臣的关系而使万民亲附的缘故。这就是先王作乐的道理。所以听到《雅》、《颂》的声音,人们就感到心胸宽广了;手持干戈,学习了俯仰屈伸的动作,人们就觉得容貌庄严了;了解了舞蹈的行列位置,熟悉了音乐的节奏,行列就整齐,进退就一致。所以音乐的道理和天地间的道理相同,是抒发情感的准则,是人情所不能避免的。
1707226709
1707226710
“乐”是先王表示欢乐的标志,军容斧钺是先王表示愤怒的标志。所以先王的欢乐和愤怒,都有相应的表示。先王欢乐时,天下的人都随着欢乐;先王愤怒时,那些暴虐作乱的人都恐惧。先王治民的方法中,“礼”、“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707226711
1707226712
魏文侯问子夏:“我穿上祭服,戴上礼帽,庄重严肃地听古乐,直怕睡着了,听郑国和卫国的乐曲,却一点不感到疲倦。请问古乐竟然会是那样,是什么原因?而新乐却是这样,又是什么原因呢?”
1707226713
1707226714
子夏回答说:“现在看古乐,就舞蹈说,齐进齐退,平和端正,气象广大;就乐器说,弦匏笙簧等乐器都要依照‘拊’和鼓的声音,一起演奏起来。开始表演文舞,至结束舞蹈的‘乱’段则表演武舞。用乐器‘相’节制‘乱’段的节奏,用乐器‘雅’指挥迅速的动作。因此,于是君子讲论音乐的意义,于是追溯古代的道德,希望音乐达到涵养德行,治理家邑,平定天下的目的,这是古乐所发挥的作用。现在看新乐,就舞蹈说,前进弯腰,后退也弯腰;就音乐说,邪恶而放荡,使人陷溺而不能自拔,加上俳优侏儒,男女混杂,父子无别。因此,乐舞结束后,无从讲论音乐的意义,无从追溯古代的道德,这是新乐所发挥的作用。现在你问的是‘乐’,而你所爱好的却只是‘音’。‘乐’和‘音’有关系,但实际上不同。”
1707226715
1707226716
文侯说:“请问这究竟应当如何对待?”
1707226717
1707226718
子夏回答说:“古代天地间万物正常,四时风调雨顺,人民有道德修养而五谷茂盛,人民不生病疫,也没有妖孽,这就是大顺时代。然后圣人规定了父子君臣的关系,作为纲常伦理,纲常伦理一经确定,于是天下安宁,然后制定六律,调和五声,弹琴唱诵诗歌赞辞,这就是有德之音,有德之音才称为‘乐’。《诗经》说:‘人们默默铭记着他的德行,他的德行在于是非能明。是非能明,善恶就判然分清。能做长者,能为人君,统辖这个大国,慈爱为怀,上下相亲。到文王继位,更显出王季的德行无缺而永存。既受到上帝的福祉,遗泽还要加于他的子孙。’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现在你所爱好的,恐怕只是使人沉溺之音吧?”
1707226719
1707226720
文侯说:“请问沉溺之音出于什么地方?”
1707226721
1707226722
子夏回答说:“郑国之音浮滥,使人志意放荡。宋国之音轻靡,使人志意颓唐。卫国之音急促琐细,使人志意烦乱。齐国之音乖僻,使人志意傲慢。这四种音都放纵淫荡,损害德行,所以祭祀时不使用。《诗经》上说:‘发出肃穆深沉的应和之声,祈求先祖的神灵来听。’肃,是肃敬的意思;雍,是雍和的意思。能保持肃敬平和,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为人君者,对于所爱好和所厌恶的事情,要谨慎处理就是了。人君爱好的事情,臣下就会去做;在上者做什么,人们就会跟着做什么。所以《诗经》上说:‘引导人民为善,是非常容易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作鞉、鼓、控、楬、埙、篪等,这六种乐器发出的就是质朴而促进道德的声音。然后再用钟、磬、竽、瑟加以配合,用干、戚、旄、狄等表演舞蹈。这种乐舞是为祭祀先王宗庙时用的,为宾客宴饮时敬酒酬酢用的,也是为了区别官秩贵贱,以适应不同的身份。总而言之,这种乐舞的作用在于对后世表示尊贵、卑贱、长辈、幼年的秩序。钟声铿然洪亮,洪亮才能发号施令,能发号施令才能树立气势,有气势才能显示威武。因此,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武功烜赫之臣。磬声硁然清越,清越才能显示节义分明,节义分明才能杀身成仁。因此,君子听到磬声,就想到效死沙场之臣。丝弦的声音哀怨,哀怨使人廉洁正直,廉洁正直才能树立坚强的意志。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想到大义凛然之臣。竹管的声音丰富,丰富表示会合,会合才能使万众归心。因此,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声,就想到善于慰劝人民之臣。大鼓小鼓的声音欢乐,欢乐能使人激动,激动才能使人踊跃前进。因此,君子听到大鼓小鼓之声,就想到带领千军万马的将帅之臣。君子听声音,不只是为了它铿锵悦耳而已,而是要从声音中引起自己不同的心情。”
1707226723
1707226724
宾牟贾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谈到音乐。孔子问:“《大武》舞开始前,击鼓警戒群众的时间很长,这是为什么?”
1707226725
1707226726
宾牟贾回答说:“是担心战争不得人心的缘故。”
1707226727
1707226728
“歌声舒缓而悠扬,这是为什么?”
1707226729
1707226730
回答说:“是担心准备还没有完成吧。”
1707226731
1707226732
“忽然又过早地开始举袖顿足,气势严厉,这是为什么?”
1707226733
1707226734
回答说:“到了行动的时候了。”
1707226735
1707226736
“《大武》舞进行中,跪下时右膝着地,左腿弯曲以支撑着身体,这是为什么?”
1707226737
1707226738
回答说:“这不是《大武》舞中跪的动作。”
1707226739
1707226740
“声音悠扬而又多商音,这是为什么?”
1707226741
1707226742
回答说:“这不是《大武》舞的声音。”
1707226743
1707226744
孔子说:“既然不是《大武》舞的声音,那又是什么声音呢?”
1707226745
1707226746
回答说:“这是因为典乐者没有传授下来;假如不是这种情况,那就是周武王因年老而处理失当。”
1707226747
1707226748
孔子说:“是啊!我听到苌弘谈论过,他和你所说的差不多。”
1707226749
1707226750
宾牟贾站起来,走下坐席,请教说:“关于《大武》舞开始前戒备的时间很长一事,我已经有所理解。请问舞蹈者站在原处迟迟不动,等待了很久,这是为什么呢?”
1707226751
1707226752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所谓‘乐’,原来是事业成功的象征。舞队都手持干盾,像山岳一样,挺立不动,这表示周武王正在等待诸侯集合;举袖顿足,气势严厉,这表示姜太公的奋勇志意;到《大武》的‘乱’段,大家都跪下,这表示周公、召公的文治。《大武》这个舞蹈,一开始表示向北进军;第二段表示灭掉商朝;第三段表示向南挺进;第四段表示南方各国列入疆域;第五段表示以陕为界,把疆域划为左右两区,周公主持左方,召公主持右方;第六段,舞蹈者回归原位,表示对天子的崇敬。在舞蹈进行中,由两人摇铎,其他人则表演以四刺四击为一组的动作,这表示在中国耀武扬威。分队前进,表示大功迅速告成的希望。久久站在固定位置上,表示等待诸侯的到来。再进一步说,你难道没有听过关于牧野之战的传说吗?周武王攻灭殷朝,到达商都,还没有下车,就封黄帝后裔于蓟,封帝尧的后裔于祝国,封帝舜的后裔于陈国;下车之后,又封夏后氏的后裔于杞,封殷朝的后裔于宋,为王子比干的墓培土,把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并让他寻访商容,而恢复商容的官职。对庶人减免苛政,对庶士增加俸禄一倍。周武王渡过黄河,西归镐京,把战马散放到华山之南,不要它再驾战车,把牛散放到桃林的野外,不要它再为战事运输;把战车铠甲封套起来,收藏在府库里,不再使用;把干、戈倒置装车载运回来,用虎皮包好;封带兵作战的将帅为诸侯,把这种制度称为‘建櫜’:从此,天下都知道周武王不再用兵了。解散军队,在郊外学宫练习射箭,左方射箭时用《貍首》伴唱,右方射箭时用《驺虞》伴唱,废除了足以穿透铠甲的射箭方式;使军士穿起官服,戴上官冕,腰带间插上笏板,勇猛善战的将帅都解下佩剑;天子在太庙明堂祭祀祖先,然后人民就理解孝道;建立朝觐天子之礼,然后诸侯就理解怎样为人臣的道理;天子亲耕藉田,然后诸侯就理解怎样以严肃态度对待自己的职分:这五者是天下最重大的教育事项。在太学里举行宴请年高德劭的长者的礼仪,天子挽袖亲自割切生肉,端着酱请他们吃肉,拿着酒杯请他们喝酒,然后戴上礼帽,手持干盾,这些举动是为了教导诸侯怎样敬老尊贤。能做到这一步,周朝的教化就能普及四方,礼乐传播到各地,那么,《大武》舞如此迟缓而历时长久,不是很自然的吗?”
1707226753
1707226754
子贡见到师乙便问道:“我听说,唱歌因人而不同,各有所宜。像我宜于唱什么歌?”
[
上一页 ]
[ :1.7072267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