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46475e+09
1707246475
1707246476 六日癸丑,李松和邓晔进入长安,将军赵萌和申屠建也来到,因为王宪缴获了御玺没有上交,私藏了很多宫女,使用了天子的仪仗,把他捉来杀掉了。传送王莽的脑袋前往更始帝那里,挂在宛城的街道上,百姓都去掷击它,有人切下他的舌头来吃了。
1707246477
1707246478 王莽的扬州牧李圣和司命孔仁在山东地区打了败仗,李圣格斗而死,孔仁率领他的部队投降了,随后又叹息说:“我听说过,享受了人家的俸禄,就要为他的事业效死命。”便抽出剑来戳死了自己。还有曹部监杜普、陈定郡大尹沈意和九江郡连帅贾萌都守卫郡城不肯投降,被汉军所杀。赏都尉大尹王钦和郭钦守卫京师仓,听到王莽已经死了,才投降,更始帝认为他们守节义,都赐封为侯爵。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在洛阳投降,传送到宛城,杀掉了他们。严尤和陈茂在昆阳城下被打败以后,逃到沛郡谯县,自称是汉军将领,召集当地官吏和平民开会。严尤向他们宣讲王莽窃取皇位、天意让他灭亡和英明的汉朝复兴的情形,陈茂伏着哭泣。听到原汉朝钟武侯刘圣聚集军队在汝南郡自称皇帝,严尤和陈茂投降了他。刘圣把严尤任为大司,陈茂任为宰相。他们搞了十多天失败了,严尤和陈茂都死了。各郡县都全城投降,全国尽都回到了汉朝的怀抱。
1707246479
1707246480 早先,申屠建曾经追随崔发研究《诗经》,申屠建来到长安,崔发投降了他。后来又宣扬王莽取代汉朝的事,申屠建让丞相刘赐杀掉崔发示众。史谌、王延、王林、王吴和赵闳也投降了,再被杀掉。起初,各处自立名号的部队人人指望封侯。申屠建既已杀掉了王宪,又扬言三辅地区的民众狡猾,一起杀死了自己的君主。因此三辅地区的官吏和平民都惶恐起来,所属各县拥兵割据,申屠建等人没能够攻下,派人飞马报告更始帝。
1707246481
1707246482 更始二年二月间,更始帝来到长安,下诏书宣布大赦,只要不是王莽的子女,其他的人都赦免他们的罪责,所以王家族人得以保全。三辅地区全部平定,更始帝定都长安,住在长乐宫。府库完好,只有未央宫火攻王莽三天,王莽一死就安定下来恢复了原状。更始帝到以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政令教化不能够推行到全国。第二年夏季里,赤眉军樊崇等部几十万人进入函谷关,拥立刘盆子,称为皇帝,进攻更始帝,更始帝投降了他们。赤眉军便焚烧长安的宫室和街道,杀害了更始帝。人民饥饿到人吃人,死的人有几十万,长安城成为废墟,城里没有人行走。汉朝祖宗的祠庙坟墓都被发掘,只有杜陵和霸陵还完好。六月间,世祖登上皇位,然后国家政权得以重新建立,全国太平。
1707246483
1707246484 赞说:王莽开头以皇亲国戚起家,屈己下人,勉力而行,从而博取名誉,赢得了家族称赞他具有孝友的品行,老师、朋友推许他具有仁厚的品德。等到他登上高位,辅佐朝政,在成帝、哀帝的时期,为国家辛勤工作,本着正直的原则行事,一举一动常常被人们称道。难道他就是孔子所说的“在家族中一定有名声,在朝廷上也一定有名声”,“表面上好像赞成宽仁厚道,行动中却违背它”的人吗?王莽本来没有仁厚的品德,却有着花言巧语、虚伪奸诈的才能,又利用四个伯父、叔父经历了元帝、成帝两代所掌握的权力,遇到汉朝中途衰落,皇位三次没有继承人,而王太后寿命很长得以长期作为他的保护人,因此得以施逞他的奸诈邪恶的手段,从而造成篡夺皇位、窃取政权的灾祸。根据这些事实推论起来,这也是天时,不是人力做得到的。等到他窃取了皇帝的地位,居于不该他所应当占据的地位,败亡的趋势比夏桀、商纣的时候还要来得快,而王莽却若无其事地认为自己就是黄帝、虞舜再世。于是开始放纵暴戾,放肆施逞他的威势权术,欺忤上天,残害人民,穷凶极恶,流毒全国,灾祸蔓延四方外族,还不足以满足他的欲望。因此全国人民忧愁地丧失了他们乐生的心意,朝廷和地方都怨愤,远处和近处一齐发动起来,京城守不住,躯体被分裂,终于使得全国的城市成为废墟,坟墓遭到发掘,害尽了活人,殃及死尸,自从有文字记载的乱臣贼子这类没有道义的人,查考他们所造成的灾祸和所遭到的失败,都没有像王莽这样厉害的。从前秦朝焚毁《诗经》《书经》等典籍从而确立自己一家的主张,王莽引用《六经》来装饰谬论,他们的目的完全一样,手段截然不同,都由此而导致灭亡,他们都是没有德行而窃据君位,都不是天命的命运,只是一些杂色淫声,多余的闰月,被圣王扫荡的对象罢了。
1707246485
1707246486
1707246487
1707246488
1707246489 二十四史(文白对照精华版) [:1707222551]
1707246490 二十四史(文白对照精华版) 后汉书
1707246491
1707246492 史记
1707246493
1707246494 汉书
1707246495
1707246496 后汉书
1707246497
1707246498 三国志
1707246499
1707246500 晋书
1707246501
1707246502 宋书
1707246503
1707246504 南齐书
1707246505
1707246506 梁书
1707246507
1707246508 陈书
1707246509
1707246510 魏书
1707246511
1707246512 北齐书
1707246513
1707246514 周书
1707246515
1707246516 隋书
1707246517
1707246518 南史
1707246519
1707246520 北史
1707246521
1707246522 旧唐书
1707246523
1707246524 新唐书
[ 上一页 ]  [ :1.7072464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