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82110
宣德五年春天,皇帝侍奉太后拜谒陵墓,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朝见太后。太后慰劳他们。皇帝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我说,先帝在青宫的时候,只有你不怕犯颜直谏,先帝能听从,所以没有误事。又教导我应该接受正直的意见。”杨士奇回答说:“这是皇太后盛德的话,希望你记住。”不久诏令鸿胪寺:杨士奇年老体弱,上朝可能会晚一些,不必议论参奏。皇帝曾微服出行,晚上到了杨士奇的家。杨士奇仓皇出来迎接,叩头说:“你自己为什么这样不重视社稷宗庙所寄托的身体?”皇帝说:“我想和你说说话,所以来罢了。”几天以后,抓获两个强盗,都有不轨的打算。皇帝召杨士奇,把情况告诉他。并且说:“从今以后更知道你对我的爱护了。”
1707282111
1707282112
皇帝因为各处屡有水旱之灾,召杨士奇写诏令宽恤,免灾区租税和养官马交不足额的。杨士奇乘机请求免除过去拖欠的赋役柴薪草料钱,减少官田的数额,清理积压下来的冤屈,减少工役,以广布仁德的心意。百姓很高兴。过了两年,皇帝对杨士奇说:“抚恤百姓的诏令颁布已经很久,现在还有可以体恤的地方吗?”杨士奇说:“从前下诏减官田租,户部照旧征收。”皇帝愤怒地说:“现在开始实行,不遵从或阻挠的依法处理。”杨士奇再请求安抚逃民,调查贪污的官吏,推举有文才学识、勇敢精通武艺的士人,命令被判死刑的人的子孙都可以做官谋个人进展。又建议请三品以上的朝廷大臣和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各自举荐自己所知道的人,准备地方上官员的人选。都被同意了。在那个时候,皇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国内认为天下安定太平。于是,皇帝仿效历史上君臣共同游乐的故事,每年初,赐给百官十天休假。皇帝亦常常到西苑万岁山,各学士都跟从着,赋诗唱和,从容地询问民间疾苦。有什么意见上奏,皇帝都能虚心听取。
1707282113
1707282114
皇帝开始即位时,内阁大臣有七个人,陈山、张瑛是因为曾在东宫的关系入阁的,不称职,调出来担任其他官职。黄淮因病退休。金幼孜死了。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杨荣疏爽乐观果敢刚颜,遇事敢作敢为。几次跟从成祖北征,能够知道边关将领好不好,据守要塞的地形和道路远近,敌人的情况是归顺还是叛逆。但是比较喜欢接受礼物,边关的将领每年都给他送好马。皇帝有些知道,向杨士奇询问。杨士奇极力说:“杨荣通晓边境事务,我们都比不上他,不应该因为有些小毛病而在意。”皇帝笑说:“杨荣曾经说你和夏原吉的坏话,你却为他说情吗?”杨士奇说:“愿陛下把对我的偏爱容忍来容忍杨荣。”于是,皇帝的不快解除了。后来,这些话稍稍泄露了出去,杨荣因此愧对杨士奇,互相间相处得很好。皇帝亦更加亲厚杨士奇,先后赏赐给他的珍宝果品、祭祀用的牺牲美酒、黄金丝织品衣服银币书籍器具无数。
1707282115
1707282116
宣宗去世,英宗即帝位,才九岁,国家的军政大事都要报告太皇太后。太后推心置腹的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都派宦官到内阁咨询商议,然后裁决。三个人亦很自信,理直气壮地推行自己的意见。杨士奇首先请求操练士卒,加强边境的守备防御,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别派遣文武官员镇守巡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撤除进行特务活动的校尉。又请求有安排地免除租税,慎重对案件的处理,严肃地查核各部门的官员。皇帝都准许实行。正统初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杨士奇等的功劳。正统三年,《宣宗实录》修纂完成,升少师。正统四年请求退休,不准。诏令回乡扫墓。不久,回朝。
1707282117
1707282118
当时太监王振被皇帝宠信,逐渐干预朝政,诱导皇帝用严酷的手段统治下属,大臣往往被投到监狱。靖江王朱佐敬私自送金给杨荣。杨荣先已经回乡扫墓,回来并不知道。王振想借这件事排挤杨荣,杨士奇极力解释,得以作罢。杨荣不久去世,杨士奇、杨溥更加孤立。第二年便有大举征伐麓川的事,耗费国库储藏,兵士马匹死去的几万。又第二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的势力更大,大作威福,大小官员对他稍为有些违抗,马上抓了关起来。朝廷大臣人人都心怀恐惧,杨士奇也不能制止。
1707282119
1707282120
杨士奇年老,儿子杨稷傲慢狠毒,曾经侵犯平民并用暴力杀人。言官纷纷上奏章弹劾杨稷。朝廷议论不立即加以处理,把那些陈述的文件封起来交给杨士奇看。再有人揭发了杨稷蛮横暴虐的几十件事,便把他抓了起来。杨士奇因为年老有病正在休假。天子恐怕伤害了杨士奇的感情,下诏安慰勉励他。杨士奇感动得哭了,忧虑得卧床不起。正统九年三月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太师,根据他生前的事迹为他立号为文贞。于是,政府判了杨稷死刑。
1707282121
1707282122
开始,正统初年,杨士奇说瓦剌势力逐渐强盛,将会成为边疆的祸患,而边境军队缺少马匹,恐怕不能抵御。建议在附近太仆寺领取,西番进贡来的马也全部给他们。杨士奇死后不久,也先果然侵犯,发生了土木之变,有知道的人都想起杨士奇的话。杨士奇又善于发现人才,喜欢推荐贫寒的士人,所推荐任用的人,有些开始时连面都没有见过。而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由于杨士奇的推荐,担任官职一二十年,廉洁和才能为天下之冠,是当代名臣。
1707282123
1707282124
1707282125
次子杨以恩荫任尚宝丞。成化中,升太常少卿,掌管官署的事。
1707282126
1707282127
1707282128
1707282129
1707282131
二十四史(文白对照精华版) 明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
1707282132
1707282134
于谦
1707282135
1707282136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1707282137
1707282138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慄,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1707282139
1707282140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1707282141
1707282142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1707282143
1707282144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1707282145
1707282146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1707282147
1707282148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1707282149
1707282150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1707282151
1707282152
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却敌彰义门北,擒其长一人。帝喜,令谦选精兵屯教场以便调用,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谦理军务。
1707282153
1707282154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寇窥德胜门。谦令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寇转至西直门,都督孙镗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诸府州,请以大臣镇山西,防寇南侵。
1707282155
1707282156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敌二万攻围万全,敕范广充总兵官御之。已而寇退,谦请即驻兵居庸,寇来则出关剿杀,退则就粮京师。大同参将许贵奏,迤北有三人至镇,欲朝廷遣使讲和。谦曰:“前遣指挥季铎、岳谦往,而也先随入寇。继遣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不见上皇而还。和不足恃,明矣。况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贵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移檄切责。自是边将人人主战守,无敢言讲和者。
1707282157
1707282158
初,也先多所要挟,皆以喜宁为谋主。谦密令大同镇将擒宁,戮之。又计授王伟诱诛间者小田儿。且因谍用间,请特释忠勇伯把台家,许以封爵,使阴图之。也先始有归上皇意,遣使通款,京师稍解严。谦上言:“南京重地,抚辑须人。中原多流民,设遇岁荒,啸聚可虞。乞敕内外守备及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召还所遣召募文武官及镇守中官在内地者。”
1707282159
[
上一页 ]
[ :1.707282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