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88384
戴尔俭认为,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分布较广,发现地点与数量较多,面貌上有一定差异的文化也较丰富多样,因此在东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较广的代表性。中国的情况表明,远古东方的旧石器文化不论其中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会有怎样的差异和不平衡现象,总的来看,是明显地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的。在这里,数量上占优势,应用上广泛多样的是各种类型的石片工具,砍砸器工业始终是很突出的,这是东方砍砸器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实际上应称砍砸器——石片石器工业,并构成一个砍砸器——石片石器文化系统。中国虽然发现有手斧(如蓝田、匼河、丁村等),但其数量微乎其微,似乎没有理由说,这些零星的手斧能标志着来自西方的影响。因此,与其把这些寥若晨星的手斧与西方的手斧相提并论,不如将其看成是两面工具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就世界范围而论,砍砸器工业无疑是最早发展和最有生命力的,它几乎遍及古人类所占领过的所有地区,并最长久地绵延于旧石器时代以至更晚,而手斧文化却未能远及东南亚和中国。(31)
1707288385
1707288386
林圣龙认为,在中国手斧研究中,一个问题是缺乏关于手斧的严格鉴别特征或标准。人们常常只是根据器物的形态的相似性和是否两面修整来判断的,故而产生不同的意见。综合国外专家们的认识,他将手斧的鉴别特征归纳为:手斧是一种大型切割工具,一般长在100毫米以上;通常两侧对称,围绕器物的周边有连续规整锋利的刃(有时跟部例外);截面比较薄,纵截面和横截面通常成稍稍扁平的双凸或透镜体形,或是比较薄的平凸形;制作典型或比较精致的手斧,先粗制成雏形,然后进行去薄和最后成型,器物的两面广泛修整。依据上述鉴别特征,林圣龙对黄慰文等讨论的陕西蓝田涝池河和平梁、乾县、汉中梁山,山西襄汾丁村、沙女沟,河南三门峡,广西百色盆地等地发现的9件标本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这些标本中没有可靠的手斧。稍后,他又对百色的28件标本进行了研究,认为有4件应归入砍砸器,1件可能是似镐石器,其余23件似应定为石核斧。据此,林圣龙认为,就中国的材料而言,莫维斯的理论仍然是适用的。(32)
1707288387
1707288388
环境考古学研究表明,由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东亚地区成为一个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的独立自然地理单元,中国旧石器文化正是适应这种自然地理环境而相对独立地发展的。中国南、北方的旧石器文化虽然存在着一些区域性差异,但在整个旧石器时代,南方的砾石石器和北方的石片石器的发展具有肯定的连续性。在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少量同西方文化相似的因素,可看作是境内外小规模文化交流的证迹,但看不出曾有过大规模外来文化侵入而完全替代本地文化的迹象。(33)
1707288389
1707288390
因此,就目前而言,中国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研究都倾向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是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演化发展中心之一;中国现代智人是由境内的直立人经早期智人逐渐演化而来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人类也曾同境外的人群之间有过小规模的基因交流,但不曾有过外来古人类大量的入侵而替代了原住居民的现象。
1707288391
1707288392
附:建议阅读论著目录
1707288393
1707288394
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见《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707288395
1707288396
2.[美]匹尔比姆著,周明镇、周本雄译:《人类的兴起——人类进化概论》,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707288397
1707288398
3.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主编:《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07288399
1707288400
4.朱泓:《体质人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07288401
1707288402
5.吴汝康:《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707288403
1707288404
6.吴新智:《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5期。
1707288405
1707288406
(1) 现代人类在自然界中处于: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动物纲(Mammalia)——灵长目(Primates)——人猿超科(Hominoidea)——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智人种(Homo sapiens)——晚期智人亚种(Homo sapiens sapiens)。
1707288407
1707288408
(2) 现已改称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即“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
1707288409
1707288410
(3) 1983年又从第13层向下发掘,挖掘了4个层次,即第14~17层,但都未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
1707288411
1707288412
(4) 贾兰坡:《北京人》,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9页。
1707288413
1707288414
(5) 现代人平均脑量约为1400毫升。猿类的最大脑量为600多毫升,平均脑量约为415毫升。
1707288415
1707288416
(6) 现代人头骨平均厚度约为5.2毫米。
1707288417
1707288418
(7) 北京直立人股骨的髓腔只占骨干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一,现代人则占二分之一;胫骨的髓腔更小。
1707288419
1707288420
(8) 吴汝康:《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人类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707288421
1707288422
(9) 贾兰坡等:《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707288423
1707288424
(10) 旧石器时代各期与更新世各期时间不完全一致。
1707288425
1707288426
(11) 吴新智:《巫山龙骨坡似人下颌属于猿类》,《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707288427
1707288428
(12) 侯亚梅:《“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命名与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707288429
1707288430
(13) 贾兰坡等:《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707288431
1707288432
(14) 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人类头盖骨化石》,《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25日。
1707288433
[
上一页 ]
[ :1.7072883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