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88838e+09
1707288838 (15) 任式楠:《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学术探索》2005年第6期。
1707288839
1707288840 (16) 王象坤、孙传清、才宏伟、张居中:《中国稻作起源与演化》,《科学通报》1998第22期;黄燕红、孙新立、王象坤:《中国栽培稻遗传多样性中心和起源研究》,《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年第2期。
1707288841
1707288842 (17) 李江浙:《大费育稻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1707288843
1707288844 (18)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1707288845
1707288846 (1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1707288847
1707288848 (20) 陈文华:《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
1707288849
1707288850 (21) 吊桶环遗址自上而下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上层细分4小层,编号为B~E层;中层也细分为4小层,编号为F~I层;下层则细分6小层,编号为J~O层。参见刘诗中:《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彭适凡:《江西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谈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发掘的主要收获》,《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1707288851
1707288852 (22) 任式楠:《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学术探索》2005年第6期。
1707288853
1707288854 (23) 张文绪、裴安平:《澧县梦溪八十垱出土稻谷的研究》,《文物》1997年第1期。
1707288855
1707288856 (24) 张履鹏:《谷子的起源与分类史研究》,《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
1707288857
1707288858 (25) 甘肃省博物馆、秦安县文化馆:《1980年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1707288859
1707288860 (26) 任式楠:《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学术探索》2005年第6期。
1707288861
1707288862 (27) 顾海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水稻及其类型》,《考古》1996年第8期。
1707288863
1707288864 (28) 谷建祥等:《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东南文化》1998年第3期。
1707288865
1707288866 (29) 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的观察与研究》,《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
1707288867
1707288868 (30) 浙江省文管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1707288869
1707288870 (31) 徐辉等:《对钱山漾出土丝织品的验证》,《丝绸》1981年第2期。
1707288871
1707288872 (32) 蔡莲珍、仇士华:《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1984年第10期。
1707288873
1707288874 (33) [英]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第五章“新石器时代的革命”》,中华书局1958年版。
1707288875
1707288876 (34) 日知:《新石器革命》,见《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1707288877
1707288878 (35) 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1707288879
1707288880 (36) 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
1707288881
1707288882 (37) 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见《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07288883
1707288884 (38) 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1707288885
1707288886 (39)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近三十年来前陶新石器公社的发现》,见《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1707288887
[ 上一页 ]  [ :1.7072888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