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89355
1707289356
(2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1707289357
1707289358
1707289359
1707289360
(22) (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若能乘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道有三法:一曰龙,二曰虎,三曰鹿卢。”
1707289361
1707289362
(23) 邓淑苹:《由“绝地天通”到“沟通天地”》,《故宫文物月刊》(台北)1988年第6期。
1707289363
1707289364
(24) 张光直:《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30本上册,1959年。
1707289365
1707289366
(25) 孙守道:《论中国史上“玉兵时代”时代的提出》,《辽宁文物》1983年总第5期。
1707289367
1707289368
(26) 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见《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1707289369
1707289370
(27) 牟永抗、吴汝祚:《试谈玉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国文物报》1990年11月1日;牟永抗、吴汝祚:《水稻、蚕丝和玉器——中华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考古》1993年第6期;吴汝祚、牟永抗:《玉器时代说》,《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
1707289371
1707289372
(28) 曲石:《中国玉器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杨菊华:《良渚文化与玉器时代》,《文博》1994年第4期。
1707289373
1707289374
(29) 张明华:《玉器时代之我见》,《中国文物报》1991年10月27日。
1707289375
1707289376
(30) 戴尔俭:《玉器时代献疑与美感探源》 ,《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1707289377
1707289378
(31) 谢仲礼:《“玉器时代”——一个新概念的分析》,《考古》1994年第9期。
1707289379
1707289380
(32) 安志敏:《关于“玉器时代”说的溯源》,《东南文化》2000年第9期。
1707289381
1707289382
(33) 魏真:《“玉器时代”研究述评》,《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707289383
1707289384
(34) 由于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岗文化遗存,且分布地域与传说夏人活动的地域比较一致,所以人们把它列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之一。不过,对这一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的4期遗存均早于郑州商城,郑州商城是汤都之亳,所以整个二里头文化都是夏文化;有人指出二里头文化在第3期遗存中出现了一组与二里岗文化的典型器物群一致的器物,表明其年代已经进入商代,所以二里头文化第1、第2期遗存有可能是夏文化。这个问题目前仍在讨论之中。
1707289385
1707289386
1707289387
1707289388
1707289390
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四章 安阳殷墟与中国古代青铜器
1707289391
1707289392
经历漫长的史前时期后,中国历史便进入到了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又有哪些特点?诸如此类问题,经过近百年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探索,有些已基本解决,有些尚存在争议。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安阳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对于认识中国的青铜时代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有关中国的青铜时代与文化,我们首先从安阳殷墟的发现讲起。
1707289393
1707289394
1707289395
1707289396
1707289398
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一节 殷墟的发现与意义
1707289399
1707289400
用文字记载历史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几千年不曾中断。相比于晚近一些历史,有关夏、商、周三代及三代之前史事的文献记载确实要少一些,但加上传说性文字,仍然较为丰富。长期以来,人们对文献中所记述的三代及三代之前的历史,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即便是“三皇五帝”这样带有传说性的记载,也常常被当作信史。然而在20世纪初期,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并一度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学术思潮。是信古还是疑古?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考古。安阳殷墟的发掘既可看做是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建立的一个标志,又是20世纪学术思潮走出信古与疑古的起始。
1707289401
1707289402
一、殷墟的发现与发掘
1707289403
1707289404
殷墟,又名殷虚,是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前后达270余年。年代约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殷都毕竟是一处宏伟的城市,因此在毁弃以后,地面必然有许多可见的遗迹,会存留相当长的时间,于是产生了“殷墟”这个名词。直到秦汉,人们仍然知道殷墟的所在。但岁月无情,殷墟终将湮没,连这个词也被后人淡忘了。尽管那里偶然还有古物出土,比如在北宋时编的图录《考古图》中收载的几件商代青铜器,但没有引起多少注意。近世殷墟一跃而成为举世瞩目之地,原因在于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的发现与鉴定和随之而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
[
上一页 ]
[ :1.7072893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