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89515
1707289516
青铜工具尤其是农具少,这与一般意义上的青铜时代特点有所不同。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将青铜时代产生与发展看做是一系列连续技术演进的过程,并由此把青铜时代被划分为三种更迭的“模式”。在模式1中,武器和装饰品以红铜及其合金制成,但是没有专为生产制造的金属工具,石工具仍然在继续认真地制造。在模式2中,红铜和青铜通常用来制造工具,但既不用于农牧业,也不应用于其他重体力劳动。金属工具包括刀、锯、专用的轴、扁斧和凿等。模式3中,金属工具在农业和重体力劳动中得到应用,金属工具已包括镰刀、锄头、锤等。显然,青铜时代是以青铜农具广泛运用为主要特征的。
1707289517
1707289518
因此,张光直在1980年发表了《中国青铜时代》一文,试图在中国的这种特殊背景下重新定义青铜时代的概念,认为由于青铜并没有广泛地用来制造农业工具,因此中国青铜时代主要不是通过生产技术的革命产生的。如果真的有一次革命,那么它就应该是社会组织领域内的革命。这一基本主张引导他作了两项更为深入的观察。首先,由于中国青铜时代和诸如国家的形成、城市化以及文明等因素相合,青铜时代这一概念可以用来作为衡量文化和社会的一个标准。其次,中国青铜时代的特征是这种金属的使用与礼仪和战争密切联系,换言之,青铜是一种政治权力。(19)
1707289519
1707289520
这里也得提及《越绝书》中所记述的石、玉、铜、铁四个阶段说。在《越绝书》的系统中,玉比石高贵,铜与铁有别。因此,“石”与“金”两大类质料又分别包含了2个亚类:“石”包括普通的石头和玉;“金”包括青铜和铁。在古代文献中,普通的石和铁被看做“丑陋”或“粗劣”的材料,通常用来制作工具,而玉和青铜则被看做“美丽”或“优良”的材料,用以制作非生产性物品。《越绝书》的四个阶段说其实是包含了礼器和用器这两个既不同又相关的发展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玉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概念似乎有些类同之处。这大概也是中国文明起源到文明形成时期的一大文化特色。
1707289521
1707289522
1707289523
1707289524
1707289526
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三节 中国青铜器的类别与冶铸工艺
1707289527
1707289528
中国青铜器类别多样,尤以青铜礼器最具特色。中国青铜冶铸工艺精湛,开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泥(陶)质块范法铸造技术。在青铜器纹饰、铭文和青铜器装饰工艺方面同样特色明显。
1707289529
1707289530
一、青铜器的主要类型及用途
1707289531
1707289532
青铜器是以青铜为原料铸造的工具、兵器、日用器、礼器、车马器等器物的总称。青铜器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以用途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
1707289533
1707289534
1.生产工具
1707289535
1707289536
铸造生产工具是青铜的主要用途之一。目前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生产工具的数量并不太多。
1707289537
1707289538
耒:挖沟开渠的一种掘土农具,形似木叉,有两齿。原始的耒是由树杈做成的,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
1707289539
1707289540
耜:有曲柄的起土农具,作用类似于犁铧一类,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木、骨耜发展而来的。青铜耜头安装在厚实的条形木板前端,木板的肩部连着一段柄,柄的后段是弯曲而前倾的。耜的使用方法是握住柄部,用足将耜头刺入土中,然后按下曲柄,将土翻起来。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沿用至春秋,战国以后为铁犁所取代。
1707289541
1707289542
铲:古称“钱”,为铲土除草用的农具,与现在的锹相似。青铜铲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铲、骨铲发展而来。在长方形青铜片的一端连铸着一个截口为方的或椭圆的銎,銎内可装柄。目前所发现的商周时代的青铜铲,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椭圆銎、方肩、宽刃;二是长方銎、斜肩、狭刃。后者一直沿用到战国,甚至西汉的铁铲还有这种形式。
1707289543
1707289544
:又作镢,挖土的农具,属于锄一类的器具。其形状作长方形,形似斧而比斧身宽,厚体狭刃,有长方銎,銎安装方木,木上安柄,柄与镢体成直角。青铜在商代早期出现,流行于商至战国时期,是一种较常见的农具。也可能是用于建筑工程的用具。
1707289545
1707289546
锸:又写作臿,一种开沟渠和做垅的农具。锸头方形或椭方形,三面有刃、有銎,可安宽厚的长方形的木肩,肩上连着柄,使用时用足踩肩部使之插入土中将土层剥离。西周、春秋时期的锸多为凹口銎,用以装柄。
1707289547
1707289548
锄:除草、疏苗的农具。青铜锄出现于西周,到战国时期仍在沿用。锄的刃口呈弧刃,也有为一字长条形的。顶部有呈长方形銎,銎长与宽比例约为四比一左右。使用时应先在銎内装入木柄,然后插入木叶以便紧固。传世和出土的青铜锄都很少。
1707289549
1707289550
1707289551
耨:又作槈或,短柄除草农具,主要发现于江浙一带。是一种带有两翼的三角形器具,两翼的锋刃有锯齿,两翼中间连着小口銎,銎上有横阑与翼相连。也有一种没有銎的,但两翼内侧可嵌装木柄。使用方法是执柄平坦向前切割。
1707289552
1707289553
镰:收割用的农具,有手握的和装短柄的两种。前者呈片状,拱背有孔,穿绳后可套在手掌中以割取禾穗,这种镰又称为瓜镰,北方地区较多。后者在古书中称为“铚”,近似现代的镰,多呈弯月形,小拱背,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有锯齿纹的农具出现在南方,后才逐渐影响到北方。
1707289554
1707289555
斧、斤、锛:用于农业生产,也是木工用具。斤其实就是斧。斧与锛的区别在于:斧是直刃,刃部两面都是直的;锛是偏刃,一面平,一面微拱,有一个弧度。两者的安柄方式也有区别。
1707289556
1707289557
凿:凿孔或挖槽用的木工用具。凿体细长,上宽下窄,直銎,刃部略呈弧形,使用时借助锤子一类工具锤击。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开始使用,春秋战国时期较多见。
1707289558
1707289559
2.兵器
1707289560
1707289561
兵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主要有戈、矛、戟、钺、刀、剑、弩机、矢镞等。
1707289562
1707289563
1707289564
戈:用于钩击的最常见武器,由戈头、柲、柲冒和柲末的4个部分组成,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戈头了。单就戈头来说,每一部分都有专名:长条形锋刃部分是援,连接援插入戈柲的部分称为内,靠近柲的下端延长部分称为胡,其上有穿,以皮索固定于柲上,在援紧贴柲的部分有短柱形突出,这是为了使戈头牢固地缚于柲上,称为上下阑。戈起源于石器时代,铜制的戈头,在郑州二里岗文化已有直内、曲内两式戈出土,但为数甚少,商代晚期出土渐多。
[
上一页 ]
[ :1.7072895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