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89639
1707289640
勺:亦称斗、枓、瓒,挹酒器,也可舀水。斗体一般呈短圆筒形,有柄,有长、短两种。常与盛酒器如卣、尊、罍等同出。盛行于商周时期,沿用至战国时。
1707289641
1707289642
5.水器
1707289643
1707289644
水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主要有盘、匜、鉴等,另外像盂、壶、罍、缶等食器和酒器也有盛水的作用。
1707289645
1707289646
盘:承水器,古人餐前饭后进行沃盥之礼时承接弃水之器。在商周时期古人宴享用手,故宴享之时饭前后要洗手——盥礼。沃盥时用匜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所以盘匜是相需为用的,在出土的时候,盘匜也常是配套出土。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也被洗代替。此外,小的盘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有时还可以装冰之用。青铜盘出现于商早期,由陶盘发展而来,流行于商晚至战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圆形、敞口,口沿平折,浅腹、平底、有耳或无耳、圈足(春秋以前多有圈足,战国以后多无)。
1707289647
1707289648
匜:注水器,盥礼时执匜浇水于手。形制似瓢而有流,下承四足或三足,后有龙形的鋬,个别有盖。最早出现于西周中后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沿用至战国时。
1707289649
1707289650
鉴:盛水器,大型的可盛冰,更大的可用来沐浴。形如大缸,大口有缘,有两耳或四耳,多数平底,也有圈足,个别呈方形的。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春秋战国,西汉时仍有铸造。
1707289651
1707289652
6.乐器
1707289653
1707289654
乐器是礼器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常见的有铙、钲、钟、铎、铃、句、于、鼓等。
1707289655
1707289656
铙:打击乐器,前人曾误为与钲为一类器。流行于商晚,沿用至周初,在西周早期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体形似铃而大,但无舌,身体短宽,上大下小,口部呈凹弧形,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早期也有不是中空的)。铙体是一种扁体而两侧尖锐的共鸣箱,平时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因为用手执,所以又称为执钟。腔体外表多有纹饰,体内外与柄外或有铭文。墓葬中出土的铙一般大小相次的3件为一组,也有5件一组的。
1707289657
1707289658
钲:古代盛行的军乐器,也称为大铙,形体似铙而狭长,比铙高大厚重,鼓部短阔,有长柄,近舞处有旋。使用时执柄、口朝上,以木槌敲击。自称钲钺,典籍中称为丁宁。钲的使用始于商,所发现的数量不多,现所出土的多为春秋、战国时南方器,是南方地区特有的青铜乐器,主要流行于徐、楚二国。钲之为用,可能是起和声和指挥其他乐器的作用。
1707289659
1707289660
钟:打击乐器。由铙演化而来的,用途非常广泛,既是宗庙祭祀和宗族宴享时的乐器,又是军阵中所用的军乐器。主要流行于西周和东周时期,分为甬钟(斜挂的)、纽钟(直挂的)和镈钟(大型的)3种。西周早期的钟似铙而有枚,枚分布的区域占据了钟体的绝大部分。西周中期首先出现3个一组的编钟,西周晚期数目扩大,有9件以上的,春秋战国时多至13、14件一组的。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有64件,分为八组。在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和悬挂方法也有划分贵族等级身份的作用。所谓宫悬、轩悬、判悬、特悬等,即天子用钟时可以四面排列,诸侯三面排列,大夫两面排列,士一面排列,体现出较严格的等级秩序。
1707289661
1707289662
铎:撞击乐器。用于军旅和田猎,形体与铙相似,但比铙小,有柄有舌,振柄摇动以发声。
1707289663
1707289664
铃: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在二里头遗址中就发现过单翼铃。主要挂在旗、车、狗、马上。其形制特征是:平顶上有半环形梁或小钮,两侧斜张,横截面多为叶形或椭圆形,有舌,弓形纽,平口或凹口。铃的形体都较小,通高在10厘米以下。西周中期以后,铃已有大小相次数件编组成为编铃的。
1707289665
1707289666
1707289667
1707289668
句:手持的打击乐器。祭祀和宴享用,从南方的铙发展而来。形体狭长,横截面呈椭圆形,器壁较厚,口部呈很浅的凹弧形,使用时口朝上,手执柄,以槌敲击发声。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吴越一带。句出土时也往往是成组的,大小相次组合为用。
1707289669
1707289670
1707289671
1707289672
1707289673
于:古代的打击乐器。用于军阵,在文献记载中常与鼓配合,用于战斗中指挥进退,也用于祭祀和宴享中。形似椭圆筒,上大下小,顶上有纽,早期纽甚小,晚期的(战国时)纽多作虎形,故常有虎纽于之称。用时系绳于纽垂直悬挂,敲击腹部。于始见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主要发现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
1707289674
1707289675
鼓: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时的乐舞。商周时的鼓绝大部分是木质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春秋中期以后,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形制与中原地区常见的不同,呈圆形,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几部分构成。
1707289676
1707289677
7.车马器
1707289678
1707289679
古代车马上的饰件,主要包括軎、辖、毂、衔、镳、轭、当卢等。
1707289680
1707289681
軎、辖:古代车上合用的构件。軎和辖是成对出现的。軎俗称车轴头,是套在车轴的两端,用以加固轴头,形状一般呈长筒形,一端粗一端细,粗端套接车轴。辖是车轴上的销子,呈长条形,上粗下细,插入轴末端的方孔内,使軎固定在轴端不致脱落,又可以加强軎的牢固程度。青铜軎出现于商代晚期,辖出现于西周早期,铜质的軎、辖一直流行到西汉前期。传世和出土的軎和辖很多,除完整的车马坑,必有軎、辖外,有的小墓只随葬軎、辖以代替车马。
1707289682
1707289683
毂:车轮部件,中空,安在车轮两侧的轴上,使车轮保持直立,防止车轮内外倾斜。
1707289684
1707289685
衔、镳:衔又称勒,横勒在马嘴里以便驾驭马的器件,即马嚼子。《说文解字》说“衔,马勒口也”。一般由两根铜条组成,每根铜条两端各有圆环,一端用以互相联结,另一端在马嘴外侧,有镳与之相接。铜镳饰在马颊上,作圆形或方形,中央有孔,圆形的正面多有卷云纹。铜衔和镳都出现在商代晚期,沿用至汉代以后。
1707289686
1707289687
轭:车上部件,又为马具。一首两脚,做人字形分叉,首系于车前端的横木上,两脚架在马颈上。轭体为木质,商代晚期开始用铜管加固轭首和轭脚,西周时期有的将轭体的外侧全部用铜片镶包起来。
1707289688
[
上一页 ]
[ :1.7072896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