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89729e+09
1707289729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其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常饰于兽面纹、龙纹、凤纹等的空白处,作为主纹的地纹,以烘托主题纹饰。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和西周,沿用至春秋战国时。
1707289730
1707289731 钩连雷纹:斜的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勾连,内填以细线条的雷纹。
1707289732
1707289733 曲折雷纹:雷纹的主体作上下曲折状,粗线条与细线条的雷纹相间。
1707289734
1707289735 三角雷纹:三角形内填以雷纹,连成横行排列。
1707289736
1707289737 菱形雷纹:在方形或长方形格内组成菱形图案,作连续式排列。
1707289738
1707289739 涡纹:又称为火纹,像水涡的形状,圆形,内圈沿边有四至八条旋转状的弧线,类似水涡激起状,中间为一小圆圈,代表水隆起状。盛行于商周时代。
1707289740
1707289741 绳纹:绳纹又称为绹纹,形似绳索,以两条或多条波状线条交错结而成,盛行于春秋战国。
1707289742
1707289743 连珠纹:排列成带的小圆圈组成的图案,旧称圈带纹、圆圈纹等,多装饰于器物的肩上或盖的边缘等部位,或者作为边饰。盛行于商、西周。
1707289744
1707289745 重环纹:由多个略呈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一侧椭圆,另一侧呈两直角或锐角,有一重、两重、三重环。除单独装饰于器物外,还往往配饰在其他纹饰内,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707289746
1707289747 环带纹:亦称波浪(曲)纹,像一条波浪起伏的带子,在环带的上下凹常填以龙、鸟、鳞纹或其他简单的线条。常饰于鼎、壶等明显的部位,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707289748
1707289749 鳞纹:形似鱼鳞,排列方式如鱼鳞相叠,常上下几层重叠出现。始于晚商,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
1707289750
1707289751 窃曲纹:由两端的同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是西周后期的主要纹饰。
1707289752
1707289753 (2)动物纹
1707289754
1707289755 动物纹是指模拟某种动物,包括传说或幻想中的动物的正面头部或侧身形象而创作的图案。在商代和西周初期,动物纹是青铜器装饰中的主要特征。动物纹中最突出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动物纹,主要有兽面纹、龙纹、凤鸟纹、蟠螭纹等。
1707289756
1707289757 兽面纹:旧称为饕餮纹,是商周青铜纹饰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一般装饰于器物的主要部位,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失去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
1707289758
1707289759 龙纹:包括旧称的夔纹和夔龙纹。在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于龙纹类。按图形的结构,包括爬引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身龙纹、两头龙纹等。
1707289760
1707289761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纹。在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变化的鸟纹,但只是居于次要和陪衬的地位。西周时期大量出现,在西周早、中期尤为流行,被称为凤鸟纹时代。
1707289762
1707289763 凤纹:头上有华丽的冠,长冠垂于颈后,长的可达背部,尾有长尾和宽尾下垂两种。盛行于西周。
1707289764
1707289765 鸟纹:绝大部分鸟喙是闭合的弯钩形,头顶有角。有时因图案结构需要,体部有作长条卷尾形的,类似鸟首龙体。
1707289766
1707289767 龟纹:龟是水生动物,故常施于盛水器的盘内。最早见于商代早期兽面纹的颈部,盛行于商代,沿用至春秋时。
1707289768
1707289769 鱼纹:多装饰于盘、洗内,还常饰于铜镜上,作侧面游动状。鱼纹在商和西周时期并不多见,但它延续的时间却很长。
1707289770
1707289771 蝉纹:多以略呈三角形的图案表现蝉体,不带蝉足,四周填以云雷纹。多饰于兽面纹下面或器的圈足、提梁等次要部位。盛行于商末周初。
1707289772
1707289773 此外还有虎、牛、象、蛙、蚕、兔、鹿纹等。
1707289774
1707289775 (3)人事活动纹
1707289776
1707289777 人事活动纹饰以人们的宴乐、舞蹈、狩猎、采桑、攻战等活动以及走兽、禽鸟等为题材的纹饰。它已初步摆脱了规律化的对称图案,而是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出各种动态,为汉代的画像砖开了先河。这种纹饰多饰于鉴、壶等器物上,大多是线刻纹,布满器身。春秋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战国时期。如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故宫博物院藏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壶、河南辉县出土的宴乐纹鉴、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乐攻战纹壶等,这些铜器画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而富于变化,可以看出当时已具有驾驭复杂画面的能力,体现出古代匠师的高超技艺。
1707289778
[ 上一页 ]  [ :1.7072897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