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89789e+09
1707289789 春秋:铜器铭文虽然仍受重视,但是其重要性已经比不上西周。当时仍有很长的铭文。例如宋代发现的齐灵公大臣叔弓(或释“叔夷”)所作的一件大镈,铸有器主夸耀自己的出身和功绩,并记载齐灵公对他的诰命的长铭,共493字。同时出土的叔弓的编钟上也铸有内容基本相同的铭文,全文由7个编钟合成,长达500多字,比毛公鼎字数还多。但总的来看,春秋时代的长篇铜器铭文要比西周少得多,纪事铭文更少。当时铭文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地域性,内容与程序也与西周时期不尽相同,多为联谊婚姻及夸耀祖先的功德之类。当时最常见的铭文格式是:某年某国某人之子,择其吉金自作壶(盘、鼎),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还有一种炫耀门第的风气,经常是“某人之子”、“某人之孙”。内容比较空泛,史料价值不如西周铭文。文字方面,初期尚有用玉箸体的,中期笔画变细,字体变长,书写随便,晚期有一部分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美术化倾向,如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春秋晚期出现了蝌蚪文和鸟虫书的雏形。春秋、战国的铭文一般多为刻款而非铸造的,即在铜器铸成后用利器在器表刻出来的,一般在器壁外比较醒目之处。
1707289790
1707289791 战国:前期基本是春秋晚期的继续。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铜器铭文已经很少见,“物勒工名”式的新式铭文则大量出现。这种铭文字数一般不多,所记的主要是作器年份、主管作器的官吏和作器工人的名字以及使用器物的地点等。当时由于简册、书帛的通行,金文不如写于简册之上方便,致使长篇大作很少。不过,旧式的长铭在战国中期以后并未绝迹。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发现了公元前4世纪末期的中山王墓,墓中出土的铁足铜鼎刻有长达469字的铭文,铜方壶刻有长达450字的铭文。此外,战国铜器铭文中还有少数内容比较特殊的例子,例如楚国附庸曾侯乙的墓葬所出的编钟上有大量关于乐律的铭文,齐国的子禾子釜上有关度量衡制度的铭文,楚国的鄂君启节记载了国家对鄂君启经营商业的规模和路线的规定。当时的字体结构趋于瘦长,纵横成列,刻意求工,系当时专业书匠所为,已开了鸟虫篆的先河,属于美术装饰体系。另一方面如“物勒工名”形式的铭文,多出自工匠之手,随手刻成,故形体不规整,字体潦草、细小,笔画恣肆,误刻、讹变很普遍,不易辨认,这一类属于民间文字,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现象。
1707289792
1707289793 秦汉:此时铭文内容都很简单,除了常见的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以外,绝大多数是“物勒工名”式的或标明器物主人的铭文。另外在铜镜、铜洗上还有一些吉语。六朝以后,就不再成为普遍流行的风气了。
1707289794
1707289795 (2)主要内容
1707289796
1707289797 青铜器铭文涉及商周社会许多方面,归纳起来,大致有分封、记功、战争、祭祀、册命、约剂、律令、媵词等。
1707289798
1707289799 分封:商代已有关于封侯的记载,到西周时更发达和完整。由铭文内容可知,西周分封或改封诸侯必有鬯瓒、弓矢、土地和百姓四项赏赐,而诸侯之世袭又须另行锡命之礼,赏赐的物品更多。土地的分配,西周时期实行诸侯分封和贵族赐土的制度,对亲信或有功的贵族可以额外分赐采邑。如西周前期宜侯簋,详记周王赐予宜侯的物品及授土和授民的情况,对了解当时的“封建”制度极有帮助。
1707289800
1707289801 记功:称颂祖先的功德业绩和庆赏、声名,以此来行孝道;或者夸耀宣扬器主自身的功绩。其目的都是为了要保持家族的尊荣地位。这一类内容文辞大多繁缛而多溢美之词。
1707289802
1707289803
1707289804 战争:因为有关版图的扩张和财富的聚敛,所以征伐也是国家的大事。商器铭文简略,反映的资料不多,在西周金文中却是大量存在。关于战争的内容涉及伐商、征服淮夷、对狁的抗御等方面,另外,铭文中还有关于西周时期王室的军队编制和军事制度方面的内容。因此,西周金文中的戎事史料,对于西周战争史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1707289805
1707289806 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类内容是商和西周铭文的最大宗,数量很多。宗法制度有严格的世系承袭关系,宗主们为了维护自己在宗族体系中的特权地位,就必须祈求上帝的福佑,托庇于祖先的余荫,因而祭祀神灵祖先就成为铭文中最常见的内容。
1707289807
1707289808 册命:周王或诸侯任命臣下,或赠与官爵,都要举行册命。所谓册命,即对臣下职位的任命。册命制度创立于西周初期,穆王以后更为习见,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典礼仪式。其内容大体是周王命令某一贵族承袭已故的祖、父的官职,并赐予其所任官职相应的物品。受命的人每每铸造青铜器详载册命经过,以外纪念,以示荣耀,以作凭证。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册命格式者有70多例,从这些铭文可看出当时有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形式。册命性质的金文在西周中期以后较多出现,并且形成固定格式,文字也较规整。
1707289809
1707289810 约剂:《周礼》有“治民之约”和“治地之约”。前者是有关税收、买卖、讼事等,后者是有关土地的使用、分配、转移等。古时田地授自国家,非私人所有,受田者必须付税,故所授的田由于特殊原因而需变动时,必须得到政府的许可,并在官员的监督下划定变动的版图和改变税收。1975年陕西岐山董家村发现卫盉和两件卫鼎,分别叙述裘卫与矩伯的三次交易,有土地与土地交换,有以土地或土地上的产品与裘卫的毛裘皮革交换。这说明土地在当时已可转让,而且有了以货币计算的价格。律令:是政府的法律条令。如兮甲盘铭记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子禾子釜和陈纯釜等则是有关量值的法令。
1707289811
1707289812 媵词:专为嫁女而作的青铜器称为媵器,其上的词有专门的格式,称媵词。媵器以洗沐用的盘、匜为常见。时代以春秋时期为多。当时诸侯们和大夫们为了维护彼此的政治地位和利益,或者小国求助于大国的保护,往往通过联姻来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一定的政治集团,故媵器大量出现。媵词格式简单,一般有时间、某人为某人作媵器及祝愿词三部分。如蔡侯中盘,蔡昭侯元年为大孟姬嫁予吴王所作,铭文盛赞女儿贤淑端庄,明悟坚贞,并祝女儿敬侍夫君,长享考寿,子孙藩昌。从铭文可以看到当时蔡、吴两国的密切关系。
1707289813
1707289814 三、青铜冶铸技术
1707289815
1707289816 根据青铜器铸造所必备的条件与程序,商周青铜器的冶铸技术大致可从采矿、冶炼、铸造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707289817
1707289818 1.采矿
1707289819
1707289820 古人在长期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多次接触到自然界存在的铜块,并开始使用它。在实践中发现自然铜有一种石头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像石头那样容易碎裂、剥落,而且还能发出悦目的金属光泽,可以制成装饰品用以美化自己的生活,于是开始用自然铜来打制各种器物。自然铜的存在毕竟很少,多数的铜要由冶炼铜矿石而取得。古人在长时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到从铜矿中提炼纯铜方法。最初是采掘地面暴露出来的矿石,后为了更多地获得这种金属,就沿着矿脉深入到地下去开采矿石。到商周时期,采矿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
1707289821
1707289822 各地发现并作过发掘的古铜矿遗址有江西瑞昌铜岭、湖北大冶铜绿山、湖北阳新港下、湖南麻阳九曲湾、内蒙古林西大井及安徽南部的铜陵、南陵等县市的若干地点。它们的年代,大多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有的可早至商代。这几个地点大都发现了古人采掘时开拓的竖井、平巷、采矿工具、提升与排水用具及铜矿石等。
1707289823
1707289824 铜岭铜矿遗址已清理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清理出矿井103口,巷道19条,露采坑3处,探矿槽坑2处,工棚5处,选矿场1处,以及大量竹、木、石、铜质的工具和用具。遗址至迟始于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延续到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采铜冶铜遗址。(20)年代如此之早,又具有相当规模且保存完好,为世所罕见,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1707289825
1707289826 著名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位于湖北大冶矿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已发掘采区7处,井巷500余条,出土大量采矿工具、井巷支护构件、炼炉、铜锭等遗物。遗存可分前后两期,前期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后期属战国至汉代。古代工匠为掘取铜矿石,开凿竖井、平巷与盲井等,并用木质框架支护,采用了提升、通风、排水等技术。经清理的春秋时期冶铜炉,由炉基、炉缸、炉身三个部分组成。炉基下有风沟,冶炼时可确保炉缸的温度。炉缸设有放铜、排渣的金门,炉身有鼓风口。古炉渣总量超过40万吨。经化验,炉渣的酸度适宜,含铜量仅0.7%,说明东周时期的冶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1)
1707289827
1707289828 与大冶接壤的湖北阳新港下古矿井遗址包含有三处矿床,其开采时间为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掘古采区两处,发现竖井、平巷、铜与木工具、水槽等遗存。(22)
1707289829
1707289830 麻阳九曲湾遗址位于湘西沅麻盆地的丘陵带,南依沅水支流辰水,已发现古采区14处,斜巷长400米,距地表深80多米。有大量炼渣堆积。出土铁、木工具和陶器等,开采年代为战国时期。(23)
1707289831
1707289832 大井遗址位于内蒙林西县境。古矿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露天采矿槽遗址47条,开采长度累积达1570米,最大开采深度约20米,最大开采宽度25米左右,足见开采规模之宏大。该遗址早自西周时期已被开拓,伴出有选矿石质工具约1500件,还发现了12座炼炉遗迹。(24)
1707289833
1707289834 皖南古矿冶遗址规模宏大,在已知60余处矿点中,属于先秦时期的约20处,分布于安徽境内长江南岸的贵池、青阳、铜陵、南陵、繁昌、泾县和宣城这7个县、市,以及长江北岸的枞阳。炼渣堆积量达百万吨以上。有的村庄即建在渣堆之上,村民以渣块堆砌屋基、围篱,蔚为奇观。至迟从西周前期已被开采,有的遗址有可能早到商代晚期。(25)
1707289835
1707289836 以上铜绿山、港下、铜岭三处遗址均位于长江中游,属古荆州地区,从实地考察可知,从湖北鄂州南部至大冶全境,连接阳新北南纵轴,再到江西瑞昌县境,与得天独厚的铜矿成矿带相应,先秦采铜冶铜遗址密集。其中,铜岭遗址距港下的直线距离不足16公里,实际上是连成一片,成为商周时期一处巨大的铜采冶基地。皖南古矿冶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属古扬州地区。其中,尤以地处南陵、铜陵交会地带的大工山、凤凰山、铜官山等处为最集中和重要,从而形成另一处巨大的铜采冶基地。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铜矿开采基地。
1707289837
1707289838 2.冶炼
[ 上一页 ]  [ :1.7072897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