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90070
1707290071
方肩(或耸肩)方足平首布:其特征为方肩、方足,裆亦呈方形。因其体形较小,故又称“小方足布”。间有耸肩者。小方足布铸造数量多,流通时间长。出现于布上的城邑名称近百个,常见者有安阳、长子、皮氏、马雍、铸、彘、宅阳、平阳、襄垣、高都、平阴、襄平等。这些地名大多属三晋,有少数属燕或周。可见当时铸造小方足布的诸侯国很多,而且除周以外,铸造数量都相当大。从流传至今的实物来看,也是所有布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出土这种布的地区很广,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等地。魏、韩、赵、燕等国所铸小方足布在大小、重量方面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国别铸币,也存在差异。如布文“梁邑”的小方足布就有大、小两种。大者通长约5厘米,足宽约30厘米,重9~10克不等;小者通长约4.5厘米,足宽约2.5厘米,重3~7克不等。但就总体而言,小方足布的通长以4.3~4.6厘米为多,足宽大多在2.5~3厘米之间,重以5~8克为多。小方足布使用期约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末。这种布一般多出于窖藏之中,而且常和明刀、赵刀同出,在燕、赵的墓中,也有将其作为殉葬品者。
1707290072
1707290073
圆首圆肩圆足平首布:其特征为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故又称之为“圆足布”或“圆首布”。圆足布分不带孔和带孔两种。不带孔的圆足布又有大、小之分。大的通长约7厘米,足宽约3.8厘米,重10~17克不等;小的通长约5厘米,足宽约2.7厘米,重6~10克不等。上面有离石、蔺、晋阳、兹氏、大阴等赵国的地名,可知大、小不带孔的圆足布均属赵币。不带孔的圆足布在当时铸造量较小,大布尤罕见。带孔的布是在首及两足之端各有一小圆孔,故这种布又称“三孔布”。三孔布也可分大、小两种。布上文字较难认,有安阳、比阳、上博、宋子、无终等地名,大布的背文为两,小布的背文为十二朱(铢)。前人或以为两、铢乃秦制,于是疑三孔布为秦币。今根据其他器物铭刻材料,得知战国时两、铢制在燕、赵似已实行,秦可能在其后。这种布上又多有赵国地名,为赵币的可能性较大。从传世品和出土品的情况来看,三孔布应是战国布币中最稀有的一种。
1707290074
1707290075
1707290076
1707290077
1707290078
1707290079
1707290080
1707290081
1707290082
长布:其形制特点是平肩、方足、方裆,首上有一小孔。因其体形狭长,故称“长布”;又因其主要出土在今豫东、安徽、江苏、浙江和鲁南等地,故又称“楚布”。此种布也分大、小两种。大者通长约10厘米,足宽约3~3.9厘米,重约30~37克,面文较难认,一般释为“殊布当”或“旆布当”,背文为“十货”。“十货”应标注此布1枚值铜贝10枚,按铜贝枚重3.5克计,比价亦相当。小者通长约4厘米,宽约2厘米,重不及4克,面文为“四布”或释“四钱”,背文为“当”。“四布当”,意此布4枚可当“殊布当”1枚,但减重明显,实足仅为一半左右。其铸行更近战国末期。唯其铸量不多,至今可见者尤少于“殊布当”。还有一种由两枚“四布当”四足相连的异形布,俗称“连布”。
1707290083
1707290084
铸造布币的范,在考古发掘中陆续有所发现,如在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和北西庄两处遗址中,出土有不少铸空首布用的泥质内范;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造小尖足布、小方足布的泥质铸范;内蒙古包头附近,发现过几方铸造安阳小方足布的石质面范和背范。
1707290085
1707290086
2.刀币
1707290087
1707290088
刀币,也称“刀化(货)”,由刀削演变而来。《管子》、《地数》、《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币”。考古发掘及刀币上文字表明,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铸造过刀币,表明齐、燕、赵一带过去曾以刀削为交易的媒介物。刀币的形制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但其大小和具体的形态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齐刀、燕刀、赵刀三种类别。
1707290089
1707290090
(1)齐刀
1707290091
1707290092
齐刀,流通于山东半岛的齐国,因其体型较大,又称“大刀”。齐刀的制作比较精整,币面常铸有铭文,其铭文字数有3个字、4个字、5个字、6个字不等。无论是哪一种钱文,都包含有“法化”这2个字。“化”通常解读为“货”字,因此“法化”就有了标准货币的意思。但近人也有将“法化”释为“大刀”的。
1707290093
1707290094
齐刀铜质、铸工都比较好,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齐刀遗留下的实物颇多,多出土于今山东省黄河以南、京沪线以东,包括今济南、淄博、潍坊、昌邑、掖县、福山、荣成、海阳、平度、青岛、诸城、日照、沂南、莒南、兖州、平原等地。齐刀的铸范有泥质和石质两种,尤以泥范为多。清代陈介祺所藏的泥范有数以千计。近几十年,在今临淄的齐城遗址内,也屡有发现。范以砂泥制成,每范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铸3枚。但所有泥范仅见“齐法化”1种,余尚未发现。
1707290095
1707290096
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铭文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节墨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等数种。面文为“之法化”者,刀脊中断;而面文为“法化”者,刀脊不断。这一变化,反映了刀币中原始刀削遗迹逐渐消失的过程。
1707290097
1707290098
节墨之法化刀:齐邑节墨所铸刀币,又称节墨刀。节墨,即“即墨”,系齐邑,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其刀体重大,铸造精美,通长约18~19厘米,宽约2.7~3.0厘米,重51~61克,背文有化、日、工、甘、吉、上、行、司、辟封、安邦、大行等字样。节墨之法化刀是齐刀中铸行时代最早的一种,约铸行于春秋时期,下限约延伸至战国中期。
1707290099
1707290100
节墨法化刀:与节墨之法化刀相比,钱面文少一“之”字,刀身也较狭小,故又称小节墨刀。其通长约14~16厘米,宽约2.0~2.3厘米,重22~38克不等,是齐刀中最小者。已发现的背文有一、七、八、九、十、人、上、大、化、工、日、司等。刀脊断和不断皆有,其铸行年代应比节墨之法化刀为晚。节墨法化刀和节墨之法化刀一样,铸量不大,故传世及出土者较少。
1707290101
1707290102
安阳之法化刀:因钱面文字为“安阳之法化”,故又称安阳刀。安阳,地名,为齐邑,因不见于文献记载,其地望仍有争议,大致有在今山东省济南、曹县、莒县3种说法,其中以山东莒县最为流行。其铸行年代与同属五字刀的节墨之法化刀相近,形制也较相似,只是重量略轻。其通长18.5厘米左右,宽2.8~2.9厘米,重约44.5~50克。除光背者,背文常见的有一、二、八、九、化、上、日、工以及昌日等10余种。
1707290103
1707290104
1707290105
齐之法化刀:旧释“齐之圜化”,亦称四字刀。面文“齐”当指齐都城临淄。其形制与节墨之法化刀相近,但重量稍轻,铸行时间与之同时或略晚。其通长约18厘米,宽约2.7~3厘米,重约44.5~53克。背面接近刀首部有“≡”,下标“|”、“”,背文有日、上、夻、甘、化及数字等。
1707290106
1707290107
齐法化刀:旧释“齐圜化”,简称三字刀。通长约17.8~19厘米,宽约2.6~3厘米,重40.8~52.4克不等。背面上部有三道水平横纹,下常铭一字,少数两字,常见的有刀、化、金、工、吉、安、行、日、牛、十化、田化、一金等。三字刀为田齐建国以后通用的货币,流通的时间很久,区域也极广,为齐刀中最多的一种,且无减重现象,是较稳定的一种货币。山东临淄齐故城战国中晚期地层中曾发现过齐法化刀及作坊遗迹。
1707290108
1707290109
齐返邦长法化刀:俗称六字刀,其币文考释及铸行期至今未有定论。面文“齐返邦长法化”,或读作“齐建邦长法化”、“齐造邦长法化”,一说为田齐初期所铸,另一说为齐襄王复国后所铸。通长18.2~18.5厘米,宽2.9厘米,重约42~47克。背面除无文者多铸一字,为化、上、工、吉、日及数字等。六字刀因传世甚少,弥足珍贵。
1707290110
1707290111
齐明刀:为战国时齐国所铸“明”字刀,出土多在山东博山一带,旧谱中又有“博山刀”之称。其特征和面文与燕明刀大体相同。通长13.8厘米,宽约1.6厘米,重14克左右。背文多见“齐化”二字当为与莒刀同期所铸。背文除齐化外,尚有化、司、齐化共金、莒冶等字样。
1707290112
1707290113
(2)燕刀
1707290114
1707290115
燕国刀币大体可分为尖首刀和明刀两大类。另有一种针首刀,可能也属燕国刀币。在山东省招远、寿光一带,过去出土过一些截去刀首的尖首刀,其用意何在,现在还不清楚。
1707290116
1707290117
燕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时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
1707290118
1707290119
尖首刀:尖首刀的特点是弧背凹刃,刀身极薄,刀背极厚,带有较多青铜刀具的痕迹。因刀首较长而尖锐,故名尖首刀。刀柄面背有2条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两面都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如1978年河北易县燕下都军营出土一批尖首刀,计1845枚,其有大、吉、阳、日、行、丙、上、古、矢等铭文的130余枚。其刀身通长15~18厘米,宽约1.8~2.6厘米,重约11~16克。出土这种刀币的地区主要在今河北北部、中部一带,包括张家口、保定、易县、徐水、安国、河间、灵寿、藁城、石家庄等地。北面如辽宁的凌源,南面如山东临淄,也都有出土。从出土地点看,大部分皆在燕国境内,可知此刀为燕币的可能性较大。有时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数量很少。从其形制看,是一种比明刀更早的燕币,约铸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
[
上一页 ]
[ :1.707290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