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90929e+09
1707290929 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2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厢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两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此外还有2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医书简2卷200支,其中1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外1卷则为房中术。
1707290930
1707290931 马王堆汉墓的乐器,1号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还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箫。这些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明汉初的律名,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
1707290932
1707290933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计1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数奁和卮是夹胎。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一些漆器书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1707290934
1707290935 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1)
1707290936
1707290937 二、汉代纺织品
1707290938
1707290939 汉代的纺织品生产主要有官府手工业、独立手工业和农村副业三种方式。山东滕州宏道院、滕州龙阳店、嘉祥祠、长清郭巨祠、临沂金雀山,江苏沛县留城镇、铜山洪楼、泗洪曹庄,四川成都百花潭等地出土汉代画像石上所见的纺车、缫车、调丝、并丝、织机、染具等写实图形,已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发达与成就,而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纺织品为代表的纺织实物,为研究汉代纺织手工业技术水平及服饰特点提供了重要物证。
1707290940
1707290941 汉代出土的丝织品按织物组织分,有平纹组织的纱、绢、缣、縠,有绞经组织的素罗、花罗,有斜纹组织显花的绮、锦、绒圈锦等。
1707290942
1707290943 纱和縠是一种纤细、轻盈、稀疏的方孔平纹丝织物。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精细的纱和縠。其中一件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仅49克。其经纬密度为每厘米58根和40根,每平方米素纱重15.4克,单根丝的纤度为10.2~11.3旦。表明西汉初的蚕丝品种优良,织造水平高超,素纱的品质可与现代的乔其纱媲美。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4块浅绛色縠,其经丝密度疏的约每厘米34~36根,密的约58~60根;经纬丝的投影宽度纤细,经丝为0.03~0.08毫米,其拈角为25°~35°,拈度为14~24拈/厘米,织物厚度为0.07~0.10毫米。縠比素纱更稀疏、更轻软。
1707290944
1707290945 罗是质地轻薄透亮,经纱互相绞缠后呈椒孔的丝织物,一般分素罗和花罗两种。花罗是罗地起各种花纹图案的罗织物的总称,也称提花罗,从秦汉起即是罗中的名贵品种。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疆民丰尼雅遗址等不少墓葬、遗址均有花罗出土。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有烟色菱纹罗、朱红菱纹罗、耳杯菱纹罗、皂色几何纹罗等。另外,还有用花罗作装饰用品的,如香囊的底和筒、手套、帷幔等共13种,其中6件用作“信期绣”的地。用于衣服的花罗较细,每厘米经密100~120根,纬密35~40根;用于手套掌面的经密每厘米为104~112根,纬密32~38根;用于香囊的经密每厘米88根,纬密30根。花纹形似耳杯,作两组,一组上下左右对称,线条较粗;一组上下对称而左右不对称,线条较细。花纹单位一种每单元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一种长7厘米,宽3.7厘米。武威磨嘴子3座西汉墓曾出土两种花罗,标本13号湖色菱纹花罗,每厘米经密144根,每厘米纬密30根,经宽度0.03毫米,纬宽度0.05毫米。地组织:经四绞;纹组织:经两绞。标本28号组织规格与13号相同。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花罗,经纬密度为每厘米66根和26根。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花罗,其组织法与民丰的花罗完全相同。地纹是两经错位相绞的罗组织,花纹是地纹绞经相隔脱开而成四经相绞的大孔眼网纹,按图案显花。它的织造工艺比较复杂,是用地综、绞综和花综巧妙地配合织成的。
1707290946
1707290947 绮是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品。汉代的绮可分为三类:(1)经畦纹显花,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的鸟兽纹和树叶纹花绮,其单元组织的底部是一上一下的平纹,中间相隔平纹的2根是三上一下的经斜纹组织,形成直条状畦纹。花纹是大菱形,内部点缀以心形的树叶纹,经纬线密度为每厘米66根和38根。(2)阶梯形纹显花,即将地纹平织的改变为三上一下斜纹组织,相邻两根经纬组成阶梯一样的左右斜向,由经线的浮长构成了花纹图案。在新疆的罗布淖尔、甘肃的居延遗址均有出土。(3)变形斜纹组织显花,即在地平纹中起出三上一下的4枚斜纹的块面花纹。在花地交接处或菱形暗花处,有一上三下或多于4枚斜纹的浮长产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花卉纹绮,就是这种组织结构。
1707290948
1707290949 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它是汉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其基本组织均系4枚纹变化组织,运用一上三下、二上二下、三上一下等基本规律和不同色线提经起花。一般可分为两色、三色和多色锦三类:(1)两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隐花孔雀纹锦,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18根和48根。隐花星形花卉纹锦的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12根和45根。纹样设计以线条为主,写意和块面纹较少。花经和地经的色泽相近,要在侧面光照射下才显出花纹来。甘肃居延和新疆罗布淖尔遗址均有出土。(2)三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何纹锦、绀地绛红鸣鸟锦、香色地红茱萸锦等。绀地绛红锦的经纬密度每厘米为153根和40根。纹样设计运用线条、块面和点子相结合。东汉的三色锦出土数量较多,如新疆民丰的“万世如意”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罗布淖尔的“韩仁”锦。(3)多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凸花锦和绒圈锦等。绒圈锦以4根为1组,环状绒圈高于织物表面1倍以上,它是一种特殊织锦。其经纬密度每厘米为176~224根和41~50根。总经数约为8800~11200根。花纹幅度为13.7厘米,这种织锦必须用花楼装置和双经轴织成。这种绒圈锦在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均有出土。它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绒类织物。
1707290950
1707290951
1707290952 绦是丝带的古称。在战国楚墓中就有出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带有三种:(1)用于装饰衣物的丝织狭带,简文称为“缓绦”;(2)用于手套和棺内包裹尸体的有“千金”两字的丝带和麻带;(3)有鱼尾纹的捆尸筒状组带。这三种绦带均属于编织物,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即用两组经线呈45度角相互编织。“千金”绦是第一次发现,有篆字“千金”绦的编织密度为每厘米60根,全幅表层和里层有经线202根,是丝带中的上乘佳品。
1707290953
1707290954
1707290955 是指表面呈网状结构的丝织品。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表面涂漆有透亮网孔的冠。其结构是左经和右经上下交替编织成网状纹,左经右经密度是每厘米10~11×2根和10.5~12×2根。
1707290956
1707290957 汉代出土的毛织品,主要在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古道上,其品种有缂毛、斜褐和斑罽等。缂毛是以羊毛彩纬用通经回纬的缂法,制织成绚丽多彩的毛织品。英国的斯坦因在新疆古楼兰遗址中发现的汉代奔马缂毛,是用深紫色、深绿色、绿色、深黄色、浅棕色、棕黄色和深红色等7种色线缂织出奔马花卉图案。
1707290958
1707290959 斑罽是提花织制的精细毛织品。新疆民丰尼雅遗址曾出土人兽葡萄纹罽和龟甲四瓣花纹罽。人兽葡萄纹罽非常精致,经纬密度每厘米为56根和30根。织物是平纹组织,纬线显花。龟甲四瓣花纹罽比较厚实,经纬密度每厘米为21根和26根,也是平纹地显纬花。
1707290960
1707290961 斜褐是斜纹粗毛织物的统称。新疆民丰出土的蓝色斜褐,是将毛纱染成蓝色,制成一上二下的三枚斜纹组织。经纬密度每厘米为13根和16根。表面匀整,然后夹缬成点状的大、小花相配。毛罗是新疆民丰汉墓出土最精细的毛织品。经纬密度每厘米为24根和18根。毛纱较细,几乎与丝绸相仿。
1707290962
1707290963 汉代出土的麻织品,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最为精良。有大麻布、苎麻布。苎麻布的经纬密度每厘米为37根,约合23升布,它的精细程度已接近现代的细布,其表面有乌亮的光泽。经鉴定含有无机物质铜、汞、钙等。类似近代经过踹布加工一样使织物表面具有光泽效果。这说明汉初已掌握了织物的轧光整理技术。
1707290964
1707290965 汉代出土棉织品的坯布,一般称为白叠(绁)布。新疆民丰汉墓出土的蓝色蜡染棉布、白布裤及手帕等都是白叠布。蓝白棉布的组织为平纹,经纬密度每厘米为18根和13根。花纹图案的印制技术有较高的水平。
1707290966
1707290967 汉代的印染品,以丝织品最为丰富多彩,其次是毛织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印染的色谱有20多种,经鉴定,使用的颜料有朱砂(硫化汞)、绢云母、硫化铅等矿物颜料,有茜草、栀子、靛蓝和炭黑等植物染料。并已掌握了浸染、涂染、套染和媒染的一整套染色技术方法。汉代的印花技术,已用镂空版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工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就是物证。另一块泥金银印花纱,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三版套色印花品。甘肃磨嘴子汉墓中3件草箧裱糊的印花绢,是用3块镂空版套印成绛、绿、白色的云草纹,艺术效果很好。新疆民丰出土的蓝白蜡染印花棉布是最早采用蜡防印染法的印染品。(2)
1707290968
1707290969
1707290970
1707290971
1707290972 中国物质文明史 [:1707287860]
1707290973 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二节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1707290974
1707290975 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为代表的汉代纺织品,已展示了中国古代丝、麻、毛、棉等纺织技术的发达。这除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劳动者的技术高超外,纺织工具的发明和不断革新也起了很大作用。
1707290976
1707290977 一、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1707290978
[ 上一页 ]  [ :1.7072909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