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91195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1707291196
1707291197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帽翅长达1尺2寸;常服戴乌纱帽。入冬以后,皇帝还赐给百官毛皮暖耳,很像后世的耳套,平民不准使用;同时有披肩、围脖等御寒用品。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1707291198
1707291199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当时出现一种长身背心,状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马甲,在青年妇女中尤为流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不得用大红、鸦青、黄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1707291200
1707291201
3.清代服饰
1707291202
1707291203
清王朝取代朱明政权,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筒袜、浅面鞋;清时则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1707291204
1707291205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1707291206
1707291207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炫耀财势的繁琐装饰重于艺术表现的特点。按规定,绫罗绸缎此时已不再是官僚富户的专用品。
1707291208
1707291209
清代一般男子服饰有所谓京样高领长衫,腰身、袖管窄小,外套短褂、坎肩(背心),头戴瓜皮小帽,手持“京八寸”小烟管,腰带上挂满刺绣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饰物,可算是时髦打扮,北京一带尤盛。很多平民就如此装束。
1707291210
1707291211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1662—1735)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或达1尺多,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多至十几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镶绲”诸名,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1707291212
1707291213
附:建议阅读论著目录
1707291214
1707291215
1.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1707291216
1707291217
2.夏鼐:《考古学与科技史》,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707291218
1707291219
3.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707291220
1707291221
4.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07291222
1707291223
5.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1707291224
1707291225
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1707291226
1707291227
(1)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707291228
1707291229
(2) 高汉玉:《汉代纺织品》,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167页。
1707291230
1707291231
(3) 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
1707291232
1707291233
(4) 郭孚:《从河北省正定南杨庄出土的陶蚕蛹试论我国家蚕的起源问题》,《农业考古》1987年第1期。
1707291234
1707291235
(5) 刘家骥、刘炳森:《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文物》1977年第11期。
1707291236
1707291237
(6) 段拭:《江苏铜山洪楼东汉墓出土纺织画像石》,《文物参考资料》1962年第3期。
1707291238
1707291239
(7) 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第3期。
1707291240
1707291241
(8)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1707291242
1707291243
(9)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1707291244
[
上一页 ]
[ :1.7072911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