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9121e+09
1707291210
1707291211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1662—1735)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或达1尺多,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多至十几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镶绲”诸名,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1707291212
1707291213 附:建议阅读论著目录
1707291214
1707291215 1.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1707291216
1707291217 2.夏鼐:《考古学与科技史》,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707291218
1707291219 3.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707291220
1707291221 4.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07291222
1707291223 5.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1707291224
1707291225 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1707291226
1707291227 (1)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707291228
1707291229 (2) 高汉玉:《汉代纺织品》,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167页。
1707291230
1707291231 (3) 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
1707291232
1707291233 (4) 郭孚:《从河北省正定南杨庄出土的陶蚕蛹试论我国家蚕的起源问题》,《农业考古》1987年第1期。
1707291234
1707291235 (5) 刘家骥、刘炳森:《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文物》1977年第11期。
1707291236
1707291237 (6) 段拭:《江苏铜山洪楼东汉墓出土纺织画像石》,《文物参考资料》1962年第3期。
1707291238
1707291239 (7) 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第3期。
1707291240
1707291241 (8)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1707291242
1707291243 (9)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1707291244
1707291245 (10) 高汉玉:《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纺织品》,《福建文博》1980年第2期。
1707291246
1707291247 (11) 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见《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707291248
1707291249 (12) 那时布幅大约合今天半米。
1707291250
1707291251 (13) 徐辉等:《对钱山漾出土丝织品的验证》,《丝绸》1981年第2期。
1707291252
1707291253 (14) 《礼记·深衣》有详尽的记载,后世注家学者也有较多的研究。
1707291254
1707291255 (15)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86—87页。
1707291256
1707291257 (1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像砖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
1707291258
1707291259
[ 上一页 ]  [ :1.707291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