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91235
(5) 刘家骥、刘炳森:《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文物》1977年第11期。
1707291236
1707291237
(6) 段拭:《江苏铜山洪楼东汉墓出土纺织画像石》,《文物参考资料》1962年第3期。
1707291238
1707291239
(7) 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第3期。
1707291240
1707291241
(8)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1707291242
1707291243
(9)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1707291244
1707291245
(10) 高汉玉:《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纺织品》,《福建文博》1980年第2期。
1707291246
1707291247
(11) 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见《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707291248
1707291249
(12) 那时布幅大约合今天半米。
1707291250
1707291251
(13) 徐辉等:《对钱山漾出土丝织品的验证》,《丝绸》1981年第2期。
1707291252
1707291253
(14) 《礼记·深衣》有详尽的记载,后世注家学者也有较多的研究。
1707291254
1707291255
(15)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86—87页。
1707291256
1707291257
(1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像砖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
1707291258
1707291259
1707291260
1707291261
1707291263
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八章 四大石窟与中国佛教艺术
1707291264
1707291265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佛教艺术因佛教的传播而得以兴起,并在南北朝时大放异彩,唐宋年间达到鼎盛,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精美绝伦的佛教艺术的同时,也成就了一种新的艺术范式与精神。走进本章,一起探寻中国佛教艺术的兴起和繁荣,分析中国佛教艺术的类别与特点。
1707291266
1707291267
1707291268
1707291269
1707291271
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一节 四大佛教石窟
1707291272
1707291273
石窟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综合体,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石窟传入中国后,从3世纪至16世纪开凿不断,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大小不一的数百处遗迹。其中南北朝至唐代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鼎盛时期,被称为四大石窟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就开凿或兴盛于这一时期。
1707291274
1707291275
一、敦煌石窟
1707291276
1707291277
敦煌石窟通常是指莫高窟,也泛指敦煌一带的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君修佛龛碑》记载,乐僔和尚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遂成为巨大的石窟群。南区近千米长的崖面上,洞窟鳞次栉比,密若蜂房,中部尤为集中,上下多达5列。现存的洞窟近500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过几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壁画有佛像和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等题材,构图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为泥制彩塑,分为单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仅0.1米。壁画除佛教题材外还绘有出资建造石窟的供养人像和耕作、狩猎、捕鱼、婚丧、歌舞、杂技、旅行等生产、生活情景。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写本和其他文物。根据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及艺术风格的特点和变化,莫高窟可分为北朝、隋唐、五代与宋、西夏与元四个发展时期。
1707291278
1707291279
现存北魏、西魏、北周等北朝洞窟近40个。窟形主要有三种:(1)禅窟。平面长方形或方形,正壁开龛,两侧壁附有方形小禅室,窟顶平顶或覆斗形顶。保留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和大统五年(539)题记的第285窟,是典型代表。(2)中心塔柱窟。平面长方形,中后部凿有连顶接地的方形塔柱,柱的四面开龛造像,前部人字坡形顶,后部为平棊顶。这是北朝时期的典型窟形。(3)殿堂窟。平面方形,正壁开龛造像或仅造像,个别窟两侧壁开列龛,覆斗形顶或人字坡形顶。此窟形出现于北魏末、西魏初,沿用至元代。彩塑分为圆塑和影塑两种,圆塑包括主像和其两侧的胁侍像。主像有释迦牟尼、弥勒、释迦多宝并坐像等;胁侍像早期为二菩萨,晚期增加二弟子。影塑有粘贴于中心塔柱和四壁上方的供养菩萨、飞天、千佛等。此时彩塑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姿态简单,风格简朴厚重。
1707291280
1707291281
北朝时期壁画主要有四类:(1)佛像画。有佛、菩萨、弟子、天宫、伎乐、金刚力士等。(2)佛经故事画。佛传故事画,描述释迦牟尼一生或某些主要事迹的传记故事,除降生、出游四门、降魔、初转法轮等片断外,还有内容连续的长幅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为释迦牟尼前生作各种善行救度众生的故事,有尸毗王割肉贸鸽、萨埵那舍身饲虎、月光王施头、睒子深山奉养盲父母、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阇提搬兵复国、须达拏太子施舍、善事太子入海求宝等13种。因缘故事画,为佛度化世人或外道皈依佛教的故事,有沙弥守戒自杀、五百盲贼成佛、须摩提女请佛、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等9种。这类故事画有单幅单情节、单幅多情节、多幅连环画等形式。(3)传统神话传说画。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飞廉、风神、雷公、雨师、辟电等。(4)供养人画像。即出资开窟造像者在窟内画出自己和眷属供养佛菩萨的形象,其身份有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僧侣以及少数民族等,形象高不及尺,千人排列成行,绘于四壁下部,像前有题榜,题写供养人的姓名、籍贯、职衔。北魏时期的壁画设色厚重、浓丽,线描挺拔,风格朴拙浑厚,并有浓厚的西域佛教艺术特征;西魏以后设色明快爽朗,线描遒劲,风格清新洒脱,呈现中原风格。
1707291282
1707291283
隋唐时期为莫高窟的全盛期,现存隋唐洞窟300多个,占洞窟总数60%以上。这时期的典型窟形多样,除四壁一龛窟、中心塔柱窟外,出现了四壁三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新的形式。其中四壁一龛窟数量最多,佛龛加深加大,形式早晚不同,隋代为内外两层龛,唐前期为内小外大的敞口龛,唐后期为仿照床帐形式的盝顶帐形龛,龛内造马蹄形佛坛。佛坛窟,隋至唐前期在正壁前凿长方形或马蹄形佛坛;唐后期在窟中央凿方形佛坛,坛后部有背屏连接窟顶。大像窟,高达30米左右,上小下大,近似方锥体,正壁前造石胎泥塑大像,佛座后凿供巡礼用的马蹄形通道,前壁开大型明窗,窟外建多层窟檐。
1707291284
[
上一页 ]
[ :1.7072912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