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291331e+09
1707291331
1707291332 龙门石窟碑刻题记之多,居全国石窟之冠。碑刻题记中,绝大部分是造像也有少量修路、修佛和游人题记。众多的碑刻题记保存了研究龙门石窟的大量历史资料。北魏王室在古阳洞造像的有安定王元燮、广川王元略(即贺兰汗)、齐郡王元佑和北海王元详。官吏中有长乐王丘穆陵亮、辅国将军杨大眼、云阳伯郑长猷、荥阳太守孙道务、汾州刺史赫连儒等。在火烧洞造像的有王妃胡智及其子元善见(东魏孝静帝)。比丘、比丘尼及邑社的造像铭也占很大的比例。在龙门有造像活动的唐朝宗室有魏王李泰、道王李元庆母、纪王李慎母、中山郡王李隆业、太宗女豫章公主、南平公主等,武则天家族有高平郡王武重规、梁王武三思女灵觉等,官吏中有岑文本、阿史那忠、豆卢仁业、宇文节、唐临、王玄策、姚元之、赵仁本、丘悦、赵冬曦、卢征、高力士、杨思勖等。唐代造像记中还保存了一批有关中外交通的珍贵史料。西山新罗像龛、东山景云元年(710)吐火罗僧隆宝造像龛以及麟德二年(665)王玄策造像、调露二年(680)玄照造像龛,均有与中外交往有关的题记。龙门石窟中刊刻佛经多部,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密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观世音经》等。药方洞所刻古药方,以及净土洞北市彩帛行和古阳洞外北市丝行像龛、北市香行社龛等,是研究古代医药、行会制度的重要资料。
1707291333
1707291334 龙门的书法艺术,以古拙的魏体《龙门二十品》最享盛誉。唐碑中则有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和开元十年(722)补刻的《大卢舍那像龛记碑》,分别为初、盛唐楷书的代表。宋代陈尧叟书宋真宗《龙门铭》,亦是典范之作。龙门造像题记中大量出现的简体、异体、合体、同音代表字以及武周新字,则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实物见证。(3)
1707291335
1707291336 四、麦积山石窟
1707291337
1707291338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间,高处洞窟下距地面约六七十米,栈道重叠多达10余层,险峻异常。现存洞窟分布在东西两崖,今存窟龛194个,历代大小造像7000余尊,壁画近1000平方米。其中西崖140窟,时代较早;东崖54窟,多为时代稍晚的大型洞窟。麦积山山崖为第三纪砂砾岩,结构松散,胶结性能差,不易进行雕刻,造像中除个别由外地运来的石块进行雕刻外,绝大部分为泥塑彩妆。麦积山石窟的开创年代,一般认为始凿于后秦,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历代都有开凿修缮和妆銮。现存实物中以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代的窟龛数目和造像为最多。北魏应为麦积山石窟开窟造像的最高峰,现存窟龛80余个,几乎占全部窟龛总数的二分之一。麦积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以其造型及技艺的优美高超等在中国雕塑艺术史和佛教艺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1707291339
1707291340 早期的窟龛,主要有第74和78窟,均为长方形平顶窟。窟内正、左、右三壁设凹字形高坛,正壁一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各一佛。佛均为彩塑结跏趺坐。正壁二菩萨上部的立壁上各凿一圆拱浅龛,龛内分别塑思惟菩萨和弥勒菩萨。佛作波纹高髻,画像丰满,高鼻薄唇,内着僧祗支,外着半披肩袈裟。菩萨为高髻宝冠,长发披肩,袒上身,饰项圈、臂钏、手环,斜披络腋,下着裙,仍保留着犍陀罗风格和意韵。有人认为上述诸窟为北魏以前开凿。1965年在坛座侧壁剥离出底层壁画,为男供养人画像一列,供养者戴巾帻,着交领、窄袖、束腰长袍,足穿靴。画像旁各有榜题一方,书写供养者籍贯、姓名,其中一方题名中有“仇池镇”字样。供养人的服饰为北魏太和十年(486)改革前流行的胡服式样,“仇池镇”建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如此壁画为开窟时期的作品,则建窟时间当不会早于446年。有人进一步从装饰纹样及造像衣饰等方面考察,认为第74、78窟开凿于文成帝复法后的470年左右。(4)属于同期的洞窟还有第165和第70等窟,为平面方形的平顶或券顶窟。造像题材主要是三佛、胁侍菩萨、思惟菩萨。
1707291341
1707291342 北魏洞窟遗存的洞窟数量最多,分为前、后两期。前期(5世纪中至5世纪末),代表这一时期的有第128、148、110、80等窟龛。洞窟除沿用早期形制外,有的平面近于方形,平顶,左右两壁各凿一大龛,正壁两侧加凿一列或数列小龛。有的在左右壁大龛之外又加凿小龛。造像题材仍以三佛为主,佛两侧胁侍二立菩萨。小龛内除塑菩萨坐像外,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千佛像等。后期洞窟(6世纪初至534年北魏亡)的数量较前期大增。时间稍早的有第115、114、76、69、155、86、89、91、93、103、156、22、19等窟龛,最晚的有第127、133、135、101、163、154、118、158、28、30等窟龛。其第115窟发现有“大代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施主张元伯的长篇发愿文,这是麦积山现存最早的一条造窟纪年题记。该窟平面作方形,平顶,正壁的方形高座上塑一结跏趺坐佛,着偏衫式袈裟,作施无畏印,两侧壁有胁侍菩萨立像。墨书纪年发愿文写在佛座前侧,窟内壁画中有羽人的形象。同时期的洞窟还有其他形制,如方形、平顶、左右侧壁各一圆拱大龛;或正壁和左右侧壁各凿一大龛、四壁上方加凿小型列龛;或平面作马蹄形,穹窿顶;套斗形藻井顶窟等,还出现一些窟形别致的大窟。这一时期的造像题材除三佛外,还出现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土等新的组合。此外还出现七佛、立佛、十大弟子和供养人像等影塑或塑像。窟内遗存的壁画数量较多,除飞天、莲花等装饰性图案外,还有在窟顶或四壁绘出内容连续的大型佛本生故事,如睒子孝养盲父母、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等。大型经变画有维摩经变、西方净土变等。第127窟的西方净土变,有众多的建筑和人物,西魏大统元年(535)再修崖阁,组成净土世界的美妙图景,构图谨严,气势宏伟。这是中国石窟中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净土变。它反映了北魏晚期净土信仰的流行和影响。这一时期造像和壁画中的人物服饰趋于世俗化,人物体形修长,面容削瘦清秀,具有明显的“秀骨清像”特点。
1707291343
1707291344 西魏时期洞窟续凿不衰,代表性的有第43、44、20、120、123、119、60等窟龛。其中第43窟为具有民族传统建筑特色的崖阁式窟。据《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麦积山再葬佛舍利碑》记载,西魏大统元年(535)再修崖阁,重兴寺宇。《北史·后妃列传》载,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失宠,在麦积山出家为尼,死后凿崖为龛而葬,号寂陵。这些记载均反映了西魏凿窟修寺的盛况。洞窟形制多为北魏后期流行的方形平顶窟,或侧壁无龛,或两壁、三壁均凿大龛。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崖阁式窟,有了进一步发展。崖阁式窟外雕出八角形列柱,上部雕出屋脊、瓦垅和斗栱等。列柱以内为前廊,在廊的后部再凿出窟、龛。造像题材除三佛等内容外,还有将维摩、文殊像分置于两侧壁相对而坐的布局。塑像组合中,新增了立于佛两侧的童男、童女像。这类世俗人的形象,更为写实。窟内壁上的影塑小像大为减少,而代之以装饰性较强的图案。佛的袈裟多为褒衣博带或双领下垂式,僧祇支前多结小带,下摆衣褶密集。菩萨的帔帛多在腹前交叉、穿环或打结。造像人物的面相由清瘦渐转丰圆。
1707291345
1707291346 北周时期遗存的洞窟数量较多,并开凿了一些规模宏伟的大窟,代表性的窟龛有第3、4、18、45、88、94、64、62、141等窟龛。中小型洞窟平面多作方形、盝顶。窟内四角雕出石柱,各壁顶端雕出横梁连接四柱,窟顶四坡相交处亦雕有斜梁。窟内三壁各凿1龛,或正壁1龛、左右壁各凿3龛。规模较大的窟多为崖阁式。大都督李允信出资营造的七佛阁,可能是位于东崖最高处的第4窟,俗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距地面高约50米。窟前为八柱七间的殿堂式崖阁,柱内是高大的前廊,廊顶雕有平棊藻井。前廊后部,凿出7座并列的大窟,平面皆作方形,盝顶。窟内除影塑为原作外,塑像均经后代改壁。第9窟俗称中七佛阁,依山崖凿出7个并列大龛,龛前有木构建筑。第3窟俗称千佛廊,依山崖雕出6列千佛像,像前为人字坡顶的长廊。这些窟龛规模之大,为前代所不见。造像题材以七佛为主,佛像旁侧配置弟子和菩萨像。造像人物的面相方圆丰满,体态健壮。佛像的肉髻低平,短颈宽肩,腹部略凸起。衣纹宽疏。菩萨的服饰多样化,出现帔帛自双肩搭下,横于胸腹间二道和佩挂长璎珞等式样。在壁画中出现以绘为主、塑绘结合的新形式。第4窟外顶部的飞天,头部、上身、双足等肌体部位,用浅浮雕手法,头饰、服装和其他饰物则用彩绘画出,使飞天形体突出醒目,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1707291347
1707291348 隋代大力倡导佛教,文帝仁寿四年(604),麦积山再修崖窟、敕葬舍利,修建佛塔。隋窟有第5、13、98、25、37、8、14等,其形制多为平面方形、四面坡顶,或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大型崖阁式窟仍有开凿。俗称“牛儿堂”的第5窟,前廊上雕出屋脊、鸱吻,列柱上方有斗栱,前廊后部开一大窟和二大龛,气势雄伟,富丽壮观。第13、第98两窟,主尊高10米以上,是麦积山最大的摩崖造像。这一时期的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四菩萨等。主尊多为释迦牟尼或阿弥陀佛。形体和服饰更趋写实和世俗化。唐代以后,由于麦积山窟体南侧大面积崩毁,可供凿窟的崖面多被前代占据,几乎没有续凿新的窟龛。现存唐、宋、明代造像,多是在前代窟内重塑、补塑或改塑的。(5)
1707291349
1707291350
1707291351
1707291352
1707291353 中国物质文明史 [:1707287864]
1707291354 中国物质文明史 第二节 中国佛教艺术的类别
1707291355
1707291356 佛教艺术主要是指伴随佛教活动而产生的建筑与美术。它根据佛教的思想信仰,服从佛教特有的偶像崇拜和礼仪上的要求,应教化活动或集团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它具有佛教的意义、内容、用途、机能,涉及艺术的各部门。具体地说,在建筑上主要是塔和伽蓝,在雕塑上主要是佛、菩萨、罗汉及诸天像,绘画上主要是佛、菩萨等单个形象和说法图及各种佛传、本生、变相、曼荼罗、故事画,工艺美术上主要是各种佛具。起初佛教是不关心造型艺术的实践性宗教,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在俗信者中盛行对释迦遗物的崇拜,特别是对收藏佛的舍利的窣堵波(佛塔)的崇拜,以至佛教徒以佛塔的营建和装饰美化为中心,开始了造型活动。佛教建筑初期为木构,不久开始使用石构,永久性的佛教石窟从公元前2世纪普遍化。但是,当时绝对不表现释迦佛的形象。初期的雕塑和绘画以法座、法轮、佛足印作为释迦佛事迹的象征,并且只采取本生图、佛传图的形式。佛像的出现始见于1世纪末叶的犍陀罗或马图拉。以后造像急速发展,佛像以外,还大量制作菩萨以下诸尊像,以至确立佛教的偶像崇拜性格。另一方面依然还盛行佛塔的崇拜。因此佛塔和佛像一起随着佛教的传播,遍布印度、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及几乎所有东方国家。中国佛教艺术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后来逐渐发展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宗教艺术。
1707291357
1707291358 一、佛教建筑
1707291359
1707291360 佛教建筑包括石窟、寺庙、塔三大类。中国佛教建筑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707291361
1707291362 1.石窟寺
1707291363
1707291364 石窟寺是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佛教寺庙,简称石窟。许多石窟寺洞窟密集,故常有千佛洞之称。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
1707291365
1707291366 中国的石窟可分七个类别:(1)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2)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3)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4)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5)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6)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罗汉窟);(7)小型禅窟成组的禅窟群。根据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三大地区。(6)
1707291367
1707291368 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个区:(1)古龟兹区。在今库车、拜城一带。主要石窟有拜城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库车境内的克孜尔朵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和森木塞姆石窟。其中克孜尔石窟规模最大,开凿最早,大约开凿于3世纪,4—5世纪是其盛期,最晚的洞窟大约属于8世纪。其他3处,开凿的时间都比克孜尔晚,衰落的时间可能迟到11世纪。(2)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一带。开凿时间约在5世纪以后。(3)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石窟有吐峪沟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早期石窟约开凿在5世纪。柏孜克里克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洞窟有可能迟到13世纪。新疆石窟多塔庙窟、大像窟和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出现了佛坛窟。焉耆、吐鲁番一带还有洞窟前面接砌土坯前堂和径用土坯砌建的洞窟。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内都绘壁画,绝大部分原来还置有塑像。绘塑内容,6世纪以前,主要有释迦、交脚弥勒和表现释迦的本生、佛传、因缘等图像。6世纪出现了千佛。8世纪以来,中原北方地区盛行的阿弥陀和阿弥陀净土以及其他净土,还有一些密教形象,都逐渐传播到这里,壁画布局和绘画技法也较显著地受到中原北方石窟的影响。
1707291369
1707291370 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黄河流域以北,以迄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复杂,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可细分为四区:(1)河西区。甘肃黄河以西各县沿南山的地段,大都分布有数量不等的石窟。其中延续时间长、洞窟数量多的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到14世纪。莫高窟以东的重要石窟有安西榆林窟、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金塔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这几处石窟除榆林窟外,都还保存5—6世纪的遗迹。武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历史上有名的凉州石窟的遗迹。(2)甘宁黄河以东区。主要石窟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崖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平定川石窟、庆阳南北石窟寺。固原、庆阳石窟始凿于6世纪;永靖、天水石窟始凿于5世纪,其中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无量寿佛龛有420年题记,是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一处。(3)陕西区。少数窟龛开凿于6世纪,主要石窟都开凿于6世纪以后,如7世纪开凿的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洞石窟,8世纪开凿的富县石泓寺石窟,11—12世纪开凿的黄陵万佛寺石窟、延安万佛洞石窟和志丹城台石窟等。陕西区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4)晋豫及其以东区。以5—6世纪北魏皇室显要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延续此主流的重要石窟有6世纪中期开凿的邯郸响堂山石窟和6—7世纪开凿的太原天龙山石窟。此外,5—6世纪开凿的义县万佛堂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济南黄花岩石窟和7世纪初开凿的安阳宝山石窟,也都与上述这批主流石窟有密切关系。晋豫及其以东地区石窟的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逐步东方化的具体过程,因此,这个地区石窟在全国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区开凿较晚的石窟,还有6—8世纪开凿的益都云门山石窟、驼山石窟,11世纪开凿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洞山石窟、前后昭庙石窟,13—14世纪开凿的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窟石窟和15—16世纪开凿的平顺宝岩寺石窟。中原北方石窟中,河西和甘宁黄河以东两区多塑像壁画,陕西、晋豫及其以东两区多雕刻。四个区除个别石窟外,多杂有摩崖龛像。中原北方窟龛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区分为四大期: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凿石窟的盛期。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像、千佛和思惟像,其次有本生、佛传和维摩文殊对坐像。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和观世音、骑象的普贤等出现较晚。第二期即7—8世纪,主要盛行佛殿窟、大像窟,较晚出现佛坛窟。除释迦造像外,阿弥陀、弥勒、药师等净土图像和观世音像逐渐复杂起来,出现了地藏像,密教形象也开始盛行。第三期即9—10世纪,石窟开凿渐趋衰落,石窟形制摹拟地上佛殿的情况日益显著,佛坛后面凿出了背屏,窟前接建木构堂阁的作法开始流行。窟内壁画盛行排列多种经变的新形式。佛龛两侧流行文殊、普贤相对的布局。文殊似乎受到更多的重视,敦煌莫高窟和富县石泓寺石窟都出现了“文殊窟”。对观世音的崇奉更为普遍,许多地点出现了观世音的各种变相。天王的形象也在这个阶段逐渐盛行。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开凿石窟的地点愈来愈少。造像题材除前期习见者外,罗汉群像逐渐盛行,还出现了罗汉群像与佛传结合的场面。出现了布袋和尚。儒释道合流的形象也在石窟中出现,庆阳平定川石窟中1095年雕造的“三教诸佛”,是现知中原北方地区这类题材的最早实例。13世纪太原龙山开凿了全真道教石窟。13—14世纪莫高窟、榆林窟开凿了西藏喇嘛教的“秘密堂”。16世纪初开凿的平顺宝岩寺石窟出现了水陆道场的连续浮雕,这里有的洞窟内外全部雕出了仿木结构,石窟摹拟地上佛殿的做法,年代愈晚愈突出。
1707291371
1707291372 南方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开凿洞窟。凿于5—6世纪之际的南京栖霞山石窟和新昌剡溪大佛,原都前接木构殿阁。广元一带6世纪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有少量的塔庙窟。这时期的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自8世纪以后,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诸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10—11世纪多雕地藏和罗汉群像。11世纪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西藏喇嘛教形象。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开凿于10—14世纪,13世纪末以前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13世纪以后多雕西藏喇嘛教形象。开凿于9—13世纪的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都是佛殿窟,9世纪主要造像有弥勒和阿弥陀,10世纪以后主要造像有观世音、毗沙门天王和密教的八大明王,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以南诏王及其眷属为主像的窟龛。
1707291373
1707291374 三个地区虽各具特点,但又互相影响。5世纪60年代云冈最初开凿的大像窟——昙曜五窟应和新疆古龟兹石窟有一定的关系;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塑绘,也受到了新疆的影响。5世纪晚期,南方造像明显地影响了中原北方,江南无量寿佛的崇奉传播到中原西部的时间,可能更早。6世纪中期以后,中原西部的石窟龛像又影响到四川北部。7—8世纪的隋唐盛世,中原窟龛典型所在——各种净土变和密教形象已南遍四川,西及新疆。11世纪以后,罗汉群像既盛于中原北方,也流行于江南。13—14世纪西藏喇嘛教窟龛不仅出现在中原北方,还出现在南方。在以上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复杂现象中,可看出:5世纪晚期以前中原北方受到新疆的影响,这显然是和佛教艺术自西向东传播的情况有关;自5世纪晚期以来,佛教窟龛在新疆以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后,中国各地石窟龛像的发展演变,尽管都还具有地方特征,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全国主要的政治中心或文化中心所盛行的内容的影响。这一点,与中国考古学其他方面的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大体一致的。
1707291375
1707291376 2.佛塔
1707291377
1707291378 塔的概念是随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的。“塔”字是梵文Stupa(嘿堵波)的音译略写,有时又借Bu-ddha(佛)的译音浮屠、浮图为塔。印度嘿堵波原意是坟墓,早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存在。释迦牟尼涅槃后,遗骨分葬在多座嘿堵波中,从此嘿堵波就具有宗教纪念意义。嘿堵波是一座半球状的坟堆,上面以方箱形的祭坛和层层伞盖组成坟顶。佛教在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艺术经验,建造过迎候仙人的重楼,当时人们又常以神仙的概念来理解佛。所以,佛塔从很早起就开始了以传统重楼为基础的中国化过程。
1707291379
1707291380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佛塔是东汉永平十年(67)洛阳白马寺塔和东汉末笮融在徐州所建浮屠祠中的塔。据称白马寺塔是“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魏书·释老志》),已显露了中印建筑融合的迹象;浮屠祠的塔是“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后汉书·陶谦传》),中国的重楼成了塔的主体。金盘又称相轮,即嘿堵波的层层伞盖。这种塔属楼阁式。塔的另一重要样式是密檐式,多为砖石结构。密檐式的各檐也是对重楼各檐的模仿。早期楼阁式塔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塔,据《洛阳伽蓝记》记此塔为木构,高9层,平面方形,各层每面9间,三户六窗,塔刹铜制,有金盘30重,并从刹顶垂铁链4条向屋顶四角。北朝时的楼阁式塔还可在敦煌、云冈等石窟的壁画和石刻中看到。现存最早的塔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十二角,密檐式15层,全高约40米。在早期佛寺中,塔常置于寺院中心,是寺中的主要建筑,供信徒旋绕礼拜。唐以后,以佛殿为主体的佛寺布局渐占优势,塔多数置于殿后或在中轴线以外,这和佛教向注意义理的方向发展有关。
[ 上一页 ]  [ :1.7072913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