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97009
此外,从侠少长而改节的记载中也可见出他们对名誉的爱重。如王焕年少时好尚气力,屡与轻剽少年交通,到了晚年却沉潜于儒学,研习律令,结果一直做到了洛阳令,成为一名循吏。又如段颎少时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成后居然折节好古学。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与朝廷的有意裁抑有很大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游侠为迎合社会崇儒右文、怀经守义的风尚,为自己设计的一条通往功名的捷径。基于此,说他们的改节实际上是依据当时社会的价值导向,为自己重塑了一次公众形象不算厚诬,而是否真就一改故操则很难保证。[74]如上述段颎就没有化尽其“刚猛”的本性,以至后度辽将军张奂仍攻击他“性轻果”,这“轻果”二字,是古人用来状说游侠性格最常用的词语之一。[75]又如唐人刘叉早年放肆为游侠,因使酒杀人亡命,遇朝廷大赦才得脱罪,以后虽说折节读书,但“恃故时所负,不能俯仰贵人”[76],仍然一副气侠的作派。因此,与其说他们是真的改节了,不如说是随年资增长,变得更为策略与世故了。为了尽可能获得主流社会和权力中心的承认,还有社会更大多数成员的拥戴,他们刻意自励,从而使侠的荣名失去了本有的纯粹,变得清浊难明。
1707297010
1707297011
还有一些侠修行砥名更是怀有与侠义全然二致的目的。如汉末袁绍以公族为豪侠,轻财养客,折节下人,一时士无贵贱,争赴其庭,车骑相接,填塞道路,中常侍赵忠因以告他“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其实,他如此故作姿态,笼络人心,目的很明显,是“怀雄霸之图”,为了有朝一日问鼎中原。某次,他由濮阳回汝南家中,随行有一大班徒众,排场十分了得。但当接近郡界,即吩咐徒众散去,由自己单车归家。因为他怕同乡许邵看到后会说他骄奢。这许劭时任郡功曹,只辅佐太守处理郡务,算不得有权势,但为人峻名节,好人伦,尤善品题人物,且被他品题过的人物上可以平步青云,下必声名狼藉。让这样的人撞见,说上几句,传扬天下,岂不麻烦,所以袁绍要说“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77],并收敛行迹,谨小慎微如此。十六国时成汉国李庠亦如此,“少以烈气闻”[78],又性喜任侠,先后举孝廉、良将和秀异,都借故不就,由此将名声养得老大。他还用济人之难等办法使州党争相来附,又营护饥民,大收人心,目的都是为实现自己的野心作铺垫和准备。因而这样的高自树节,显然有沽名钓誉之嫌,是侠修行砥名的功利性变种。
1707297012
1707297013
[1] 汉娜·阿伦特专门研究过人的行动,尤其强调“在行动和言说中,人们表明了他们是谁,积极地揭示出他们独特的个人身份,从而让自己显现在人类世界中,而他们物理身份的显现则不需要任何这类凭借自身独特形体和嗓音的活动”。见所著《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1707297014
1707297015
[2] 见《韩非子·和氏》、《国语·齐语》。
1707297016
1707297017
[3] 见《管子·参患》。
1707297018
1707297019
[4] 见桓宽:《盐铁论·相刺》。
1707297020
1707297021
[5]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1707297022
1707297023
[6] 见刘若愚:《中国之侠》,周清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07页。
1707297024
1707297025
[7]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1707297026
1707297027
[8] 见《梁书·王瞻传》之“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又,《张充传》之少时“不持操行,好逸游”。
1707297028
1707297029
[9] 左思:《咏史》之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七。
1707297030
1707297031
[10]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全唐诗》卷一七一。
1707297032
1707297033
[11] 杨联陞《刘若愚:中国文史中之侠》一文提出游侠之“游”可解释为“不受拘管,不受牵制”,如英语所谓“Free—floating resources”,“直译可作‘自由浮动的资源’,或‘游离资源’”,见《杨联陞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页。
1707297034
1707297035
[12] 《孟子·离娄上》。
1707297036
1707297037
[13] 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四。
1707297038
1707297039
[14] 《史记·栾布传》。
1707297040
1707297041
[15] 《元史·张柔传》。
1707297042
1707297043
[16] 李白:《结袜子》,《全唐诗》卷一六三。
1707297044
1707297045
[17] 《宋史·李穀传》。
1707297046
1707297047
[18] 《清稗类钞·义侠类》。
1707297048
1707297049
[19] 《三国志·魏书》注引《魏略·勇侠传》。
1707297050
1707297051
[20] 《北史·宋繇传附宋游道传》。
1707297052
1707297053
[21] 《魏书·刘芳传》。
1707297054
1707297055
[22]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1707297056
1707297057
[23] 参见日人日原利国《春秋公羊伝の研究》之“侠気と复仇”,东京创文社,1976年版,第49—97页。又见其所撰《春秋公羊伝における侠気の礼賛——所引の説話をめぐって》,《日本中国学会報》1972年第10期。
1707297058
[
上一页 ]
[ :1.7072970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