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03994
1707303995
[30] 同上,107页。
1707303996
1707303997
[31] 同上,115页。
1707303998
1707303999
[32] 同上,115页。
1707304000
1707304001
[33] 同上,119页。
1707304002
1707304003
[34] Sarah Pike Conger, Letters from China (Chicago, 1909),68页。
1707304004
1707304005
[35] 同上,68—69页。
1707304006
1707304007
[36] 同上,69—70页。
1707304008
1707304009
[37] 同上,116页。
1707304010
1707304011
[38] Eva Jane Price著,Robert H. Felsing 编,China Journal, 1889-1900: An American Missionary Family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New York, 1989),14页。
1707304012
1707304013
[39] 同上,16、21页。
1707304014
1707304015
[40] 同上,26页。
1707304016
1707304017
[41] 同上,27页。
1707304018
1707304019
[42] 同上,27、31页。
1707304020
1707304021
[43] 同上,34—35页。
1707304022
1707304023
[44] 同上,71—72、144页。
1707304024
1707304025
[45] 同上,194页。
1707304026
1707304027
[46] 同上,169页。
1707304028
1707304029
[47] 同上,215页。
1707304030
1707304031
[48] 同上,239页,中国信徒的证词。
1707304032
1707304033
1707304034
1707304035
1707304037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第七章:中国人在美国
1707304038
1707304039
China at Home
1707304040
1707304041
当查尔斯·普莱思于1889年底带着家眷到达山西汾州的小宣教站时,他立刻发现那是个无趣的地方,对于未来更是感到茫然。不过他倒是注意到了,虽然汾州居民大多贫病交迫兼而绝望,但对他们倒是非常友善。他在1890年3月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将当地和美国做了比较:“他们对我们很好,好像很高兴我们到这儿和他们一块生活,较之有些时候在美国的中国人,我们受到的待遇,显然好得多。”[1]
1707304042
1707304043
远自十六世纪中期佩雷拉开始,西方旅行家就尝试过类似的比较了,但是一直都很抽象,因为西方社会里始终见不到可相提并论的中国人。到了十九世纪下半期,这个现象才开始改变。当时在欧洲,只有零星小规模的中国人社区,反观美国,1849年的淘金潮,以及随后的铁路修筑,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华工至西岸,其中又以男性为主。到了1890年代,许多美国城市出现了“中国城”,华工也散见于全美各处,无论是太平洋西北岸、中西部、南方或是东部海岸,都见得到华人身影。
[
上一页 ]
[ :1.7073039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