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04161e+09
1707304161 此时,美国人已开始接受所谓的“洋泾浜英文”或商业英语;这种英语源于十八世纪的通商口岸,一个世纪前,安生准将还斥之为荒谬。无论是在文献记载或是小说里,在西方场景下,语言运用的状况,都会因文章里中国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十七世纪末,沈福宗曾与托马斯·海德在博德利图书馆以拉丁语交谈。孟德斯鸠1713年的消息来源黄嘉略,能说流利法语。继黄嘉略之后,随着耶稣会教士前往法国的中国天主教教徒胡若望(John Hu),一直学不好法语。至于吐温笔下的海阿松,也终于因为无法向当局解释自己的行为,而被关到疯人院去了。[22]奥利佛·戈德史密斯文中的李安济,虽可操持完美英语,读者却始终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沃波尔的密立说得一口破英语,当他看到准新娘卡洛林·坎贝尔时,立刻大叫,“她谁,她谁?”(Who she,Who she?)
1707304162
1707304163 在哈特及吐温熟知的加州及内华达州中国人社区里,洋泾浜英语显然相当普遍,第一份对其用法的半正式介绍,于1860年出现于《纽客泊客杂志》(Knickerbocker)。[23]第一篇知名的长篇洋泾浜语作品,则由一位匿名的美国海军军官发表于1869年的《哈珀杂志》(Harper’s)。[24]这篇作品的特色在于,它将当时最受美国人欢迎的诗作,亦即朗费罗(Longfellow)1842年的《登顶》(Excelsior),“翻译”成洋泾浜英文。在1869年时,每个人都知道此诗中最著名的一段:
1707304164
1707304165 夜晚的阴影匆匆而落,
1707304166
1707304167 像从阿尔卑斯山的小村穿过,
1707304168
1707304169 一位青年,冰雪中,他手擎
1707304170
1707304171 小旗,奇怪的写着
1707304172
1707304173 登顶!
1707304174
1707304175 在洋泾浜英文版里,原本的拉丁语“登顶”(更高)改成了“最上”,原诗于是出现了如下的面貌:
1707304176
1707304177 晚上来临他来得咔咔,
1707304178
1707304179 一位青年走着,没能停下;
1707304180
1707304181 冷满脸,冰满脸;
1707304182
1707304183 他有旗:旗上盖着官印,看——
1707304184
1707304185 最上哇哇![25]
1707304186
1707304187 在布莱特·哈特1870年代的诗作里,阿兴以自信口吻,向矿工们慷慨陈言:
1707304188
1707304189 于是我们拒绝和谈。嘈杂中
1707304190
1707304191 走出一个异教徒,阿兴!
1707304192
1707304193 “你欠我四十块——我们洗你们的帐篷,
1707304194
1707304195 你们把我洗的拿走——我们没拿到一个钢镚,
1707304196
1707304197 一块半打,我还没拿到,
1707304198
1707304199 还有四十块——怎么得了?”[26]
1707304200
1707304201 煤矿工人首领约翰逊,立刻强硬地答道:
1707304202
1707304203 “我们还算人吗?”乔·约翰逊说,“听听这些胡话
1707304204
1707304205 无凭无据,还不懂法……”
1707304206
1707304207 “我们像傻子站在这里,任凭亚洲将
1707304208
1707304209 成群的野蛮人倒在这块文明的海岸上?
1707304210
[ 上一页 ]  [ :1.7073041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