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2848e+09
1707312848 很快,农民要跟牧民打交道。方式不外乎两种:要么和平贸易,要么采取防御措施防止突然袭击。农民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知道播种时间,而且随着人口渐增,如何找到良田沃土,在来年收获。在第一批文明社会出现之前,人类还没有学会精确认知时间。但土地短缺问题解决时间要早,原因是犁的发明。犁耕不仅遏制了杂草生长,也大大扩增了单个家庭的耕种面积。农民只在耕过的一半田地上播种,便能每隔两年在同一片田地上种植作物。常耕地、安定的乡村生活图景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出现。时至今日,欧洲和西亚大部分地区依然如斯。
1707312849
1707312850 在东南亚,一种建立在块根作物基础上的农业类型出现。这与欧洲、西亚有所不同。后来,这些栽培块根作物的亚洲农人发现了稻米,发展了水稻栽培。直到今天,亚洲人仍以大米为主食。
1707312851
1707312852 农业也在地球其他地方得到发展。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独立发明;二是借鉴中东或东亚,并根据当地气候和本土粮食作物品种做出适当调整。
1707312853
1707312854 农业发展的净效应是人类数量的剧增。我们的祖先一开始是最好的猎手,是万兽之王。后来,他们靠种植饲养改变了自然平衡,实现了人类族群数量的多倍增长。
1707312855
1707312856 从那时起,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更为重要。与智人自然史相对立的人类历史从此开始。
1707312857
1707312858
1707312859
1707312860
1707312861 5000年文明启示录 [:1707312458]
1707312862 5000年文明启示录 第二章 河谷文明
1707312863
1707312864
1707312865
1707312866
1707312867
1707312868
1707312869
1707312870 苏美尔祭司在做祈祷 这些小雕像表明,苏美尔人对神意很是在意。神时而送福,时而降祸。为博得神的青睐,很有必要精心设计祈祷和公共仪式。祭司最重要的工作就体现在这里。
1707312871
1707312872 远古农民还没有开化,也不可能开化。文明需要建立在大型群落的基础上,而刀耕火种不足以支撑。古老文明中心的典型特征是:万人协作建造宏伟的神庙、陵墓和宫殿。而且,只有大型群落才能培育在相关领域有专长的人,从而开发知识技能,使开化人与未开化人鲜明有别。
1707312873
1707312874 起初,这种大型群落仅在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土地丰饶肥沃的环境下产生。在中东,大河形成了冲积平原,谷物种植勃兴,这种环境浑然天成。近河处,灌溉便利,作物繁茂。
1707312875
1707312876 最早的文明开化社会在中东三大河冲积平原诞生。这三大河分别是: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位于现今埃及境内的尼罗河,以及现属巴基斯坦管辖的印度河。
1707312877
1707312878 每一个古老的大河流域文明都有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思想观点、艺术创造。虽然相隔甚远,但船可以载着人和货物穿梭于每一文明社会之间。这种联系部分说明,为何三大文明几乎同时勃兴。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文明出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文明齐头并进。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黄河中下流的大中原地区形成了中华文明。
1707312879
1707312880 苏美尔文明
1707312881
1707312882 第一个已知文明诞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坐标苏美尔,距波斯湾伊拉克现辖海岸线仅有几千米远,整个地区常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为古希腊人命名。在希腊语中,“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国”。该词不仅指的是南部的苏美尔,也包括绵延至北的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三地。这四地东接底格里斯河,西临幼发拉底河。
1707312883
1707312884 在人类尚未改变自然地貌前,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途经沼泽,汇入大海。沼泽两侧为干燥沙漠,仅沼泽中和沼泽四周生有植物。此地几乎全年无雨,沼泽有充足地下水供给植物生长。每年春天,高山雪水融化,河水泛滥,形成沼泽。夏天一来,北部干旱,河水逐渐干涸。秋冬降雨后,河道再次充盈。
1707312885
1707312886 发洪水时,河水漫出常道。离开主流后,水流缓慢,泥沙迅速沉积河底,在主流高地附近形成自然堤坝。堤坝又在河床两侧生成自然盆地。每遇洪水,水困盆地中,形成沼泽。
1707312887
1707312888 这种地况非冲积平原独有。河水在群山间流得很快,穿过平坦的陆地时流速变慢,山上流下的沙砾碎石沉积到主流水底,幼发拉底河的河床因此成型。河水流过自然堤坝时,稍高于周围平原。每隔一段时间,山洪暴发,河水冲破两岸堤坝,形成新河床,在入海处改道,仅留下几处凝滞不动的水塘。
1707312889
1707312890 这种环境为人类献上了一些有用资源。鱼类水禽丰盛。堤坝沿岸生有天然椰枣树,果实富含营养。沼泽中芦苇葱郁,提供了建造简易棚屋的材料。虽有洪水之患,但家家有船,就算某年水漫成灾,也会很快消退。而且多数年份里,总是地面高出水线。不言而喻,船是必备之物。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最早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冲积平原定居的人类群落学会了如何造船。
1707312891
1707312892 不幸的是,芦苇棚屋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供考古学家研究。捕鱼人和套鸟人的船只网索也极易腐烂。首批在这一流域定居的居民不太需要石头工具,留下来的石器也深埋在淤泥中。因此,现代学者仅靠阐释后世宗教符号,猜测冲积平原形成之初有人类群落生活在这里。
1707312893
1707312894 苏美尔文明发轫
1707312895
1707312896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场景开始发生变化。村庄规模变大,泥砖房拔地而起。一千年中,在苏美尔大地上,超过一定规模的群落变成城市,有高墙坚门把守。与此同时,文字系统形成,可供现代学者阅读,一条理解古代生活方式的路径就此开辟。我们将这种生活方式称作“文明”。
1707312897
[ 上一页 ]  [ :1.707312848e+09 ]  [ 下一页 ]